新浪汽车 新浪首页 > 新浪汽车 > 2006新年购车指南专题 > 正文

高油价时代消费者买什么样的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11:22 华商网-华商报

  3月26日起,汽油涨价;4月1日起,2.0L以上排量的小汽车消费税率上调。油价涨了,税费也涨了,原来的购车计划已被打乱,怎么办?

  最现实的选择柴油车

  技术

  现代化的柴油轿车使用了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等大量的先进技术,在加强柴油车省油、动力强劲等优势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尾气排放标准,并大大降低了噪音和震动。与传统观念中的柴油车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优势

  目前普遍认为,现代柴油轿车大概能比汽油车省40%的燃油消耗。而如果

燃油税开征的话,柴油车可以节省更多。除此之外,柴油轿车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汽油轿车低30%至45%,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劣势

  虽然国家鼓励使用柴油发动机的内容已被写进包括《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在内的很多政策文件中,但还没有一些实质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使用成本

  柴油车的劣势主要体现在维修费用上(占出租车成本的5.2%,非出租车使用成本的2.9%),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柴油车的配件价格相对较高,同时在维修点数量上也占下风。而在保养费用和其他一些费用上,柴油车与汽油车无明显差异。

  现状

  国外柴油轿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而在中国,2004年中国共销售柴油轿车12654辆,仅占轿车总销量225万辆的不到0.6%。值得高兴的是,一项网上调查显示,有46.43%的被调查者认为,柴油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新能源解决方案。

  目前可选车型

  一汽大众2002年率先投放了中国第一辆柴油轿车捷达SDI,接着又陆续投放了宝来TDI、奥迪TDI两款轿车和开迪SDI多功能车。目前江淮有柴油版的MPV瑞风、郑州日产的柴油皮卡、华泰现代的柴油版SUV

  时髦+实惠的选择混合动力车

  技术

  混合动力车属于电动汽车,采用传统的内燃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能源,通过混合使用热能和电能两套系统开动汽车。混合动力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油、电发动机的互补工作模式。

  优势

  混合动力车在遇到堵车时的燃油消耗量、尾气排放量等要远远低于仅靠汽、柴油内燃机驱动的车,排放下降约80%,可节省燃料50%。

  劣势

  混合动力车的购车成本比较高是一大软肋,一般比同级车型高出5000美元左右。而目前国产的普锐斯由于国产化率较低,基本等同于进口车。

  使用成本

  一些消费者对售后服务有所顾虑。以普锐斯为例,消费者会担心维修保养费用高。对于这点,相关人士表示,普锐斯的定期保养项目基本上与其他车型相同。

  现状

  目前最成功的混合动力车是丰田的普锐斯,目前在全球的销量已突破45万辆。不过,中国市场基本还在培育中。而其他厂家如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企业都已有了混合动力车的上市计划,只是大家目前都抱着观望心态。在新调整的汽车消费税中,明确表示对混合动力汽车等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汽车将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

  目前可选车型

  丰田普锐斯。

  未来的选择氢燃料电池车

  技术

  氢燃料电池,是使氢在燃料电池组中与氧化合,产生电驱动汽车,只排放水和热量。

  优势

  与传统汽车相比,燃料电池车能量转化效率高达60%~80%,为内燃机的2至3倍。燃料电池本身工作没有噪声、没有振动,其电极仅作为化学反应的场所和导电的通道,本身不参与化学反应,没有损耗,寿命长。

  劣势

  近几年,由于各大公司的共同努力,燃料电池汽车在技术上虽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要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路途还很遥远。燃料电池的成本仍然很高。另外,加氢站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还几乎是空白。更大的阻碍是高昂的成本问题。目前制造一辆燃料电池车的花费大约是普通汽车成本的100倍左右,即使年产达到10万辆的规模,估计所需成本仍是传统动力车成本的3至4倍。

  使用成本

  取决于规模。

  现状

  几乎所有的世界汽车巨头都在研制新能源汽车。如通用汽车研制的氢动三号已经有上百辆在示范运行中,预计今年也会在中国示范运行。在国内,由上汽集团和同济大学合作研发的“超越三号”已经出炉,最高时速可达122公里,这些指标已经接近目前内燃机汽车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真正的零排放,惟一的排放物是水。

  目前可选车型

  目前暂无可供消费者使用的车。东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汽车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