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产业专家钱平凡:投资者将彻底改变汽车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09:58  财经时报

  在3月底召开的“汽车·金融”创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产业专家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投资者的进入将为汽车产业带来可喜的变化。

  他认为,大量投资者的涌入,绝对不是仅仅提供资金,而将大大改善汽车企业的管理、优化汽车产业的组织结构、改善汽车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并有利于许多中小零部件企业的升级。

  这位专家叫钱平凡,他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主任。在这之前,他曾经专门就北京现代的高速增长现象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结论是:投资者将比汽车专家更善于整合资源,能更好地经营和管理好企业。

  投资者将完成“洗牌”

  目前,中国正在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国际社会的许多观察家认为,中国肯定会成为21世纪的世界汽车制造中心,这样的经济地位必然将在资本市场上反映出来。经济学家们断言,中国在成为制造中心之后也将成为金融中心,在向世界汽车制造中心过渡的过程中,大量的投资者将涌入中国汽车产业的每个角落。

  钱平凡表示,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为这些投资者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而在这其中,汽车产业的整合包括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和产业创新等,将会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热点,在这一过程中,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会由于得到投资者的青睐而获得更大发展,缺乏比较优势的企业则会被淘汰。更为重要的是,这和国家行政调控不同,是一种市场自发的优胜劣汰行为,它有利于产业的健康成长。

  随着汽车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投资者们将以上市公司为核心整合产业中的其他企业,这对整个汽车产业来说是件好事。因为通过产业整合,企业可以更好地减少交易成本、延长产业链和创造需求。这是钱平凡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

  “美国目前只有几家大的汽车公司,日本、韩国也是几大家,中国年产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就有很多家,这说明咱们的产业组织非常分散。”钱平凡认为,投资者的参与,将完成过去国内汽车专家们一直想做的事,促使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加快洗牌,并最终使得汽车产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优化。

  多元投资益处多多

  对于许多即将成立的合资企业来说,随着更多投资者的进入,在企业融资更加容易的同时,其投资者也将趋向多元化。钱平凡觉得这比以往的二元投资带来的好处更多。

  据介绍,以往国内在合资时往往采取成立一家合资公司的模式,如上汽和大众合资成立一个上海大众。这种模式带来一个缺点,就是外国公司在增加资本的时候,国内公司在融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在和外方对话时也会由于双方力量的不均衡而处于劣势。

  更重要的是,由于只有两个股东,外方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谋取私利,而损害合资企业的利益。如有的合资企业外方经常强制指定采购对象,迫使合资企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对外方有利的企业采购零部件,导致合资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北京现代能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合资的时候,双方选择了一个新的模式。”钱平凡介绍说,北京现代在合资时是成立一个投资公司,而不是一个合资公司,这就意味着允许其他投资者进入。这样,进入的任何一个投资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会抵制任何一方做出损害合资企业利益的行为。他认为北汽在合资时表现得很聪明,能站在一个投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钱平凡表示,成立一个投资公司时,也要注意防止包括中方在内的一股独大,那样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不健全的。只有实现多元化的投资以后,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中小投资者被忽视

  钱平凡表示,对于一直抱怨在融资方面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民营整车企业和中小零部件企业来说,未来大量非国有投资者的进入将会是发展的希望所在。这些投资者将有望颠覆目前资本市场的现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国内的资本市场在建立之初,国家是想通过这个市场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用市场方式配置整个的社会资源。但不幸的是,资本市场本身沿用的不是市场管理,而是行政调节,包括新股发行,实际上也是靠行政调节管理的。这就意味着它不能起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钱平凡说。

  他的看法是,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是民营汽车企业还是中小零部件企业,都容易被忽视,它们在融资方面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他以自己的调研实践表明,民营企业同样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在很多方面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一些优秀的中小零部件企业也如此。但是由于原有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行政调节,因此他们依然难以得到资源。这对整个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钱平凡认为,这些私人投资者们不会被行政的杠杆所驱使,他们惟一考虑的是投资能否带来收益,获得的预期收益是否值得其去冒险。因此,投资体制的变化,对一直处在抱怨中的民企和中小零部件企业来说,将可能是一个大发展的机会。

  本报记者 楼丹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