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进南汽并购后的罗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10:48  环球时报

  到处都有中文标志 中餐吸引英国工人

  自去年7月中国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南汽)收购英国罗孚之后,长桥这个英国汽车制造业的圣地就成了人们瞩目的焦点。各种新闻沸沸扬扬,但是所有的记者都只能在厂区外止步。大半年时间过后,被中国企业收购后的英国百年老厂,现在什么样了?日前,本报特约记者获得独家采访权,成了罗孚被并购后全球所有媒体中,第一个走进厂区进行采访的记者。

  英国门卫用中文跟记者打招呼

  记者到达时,罗孚公司大门口静悄悄的。初春的天气有点冷,但阳光不错,MG和ROVER的两块大牌子被擦拭得干干净净,很神气地立在门口。一排TF跑车的旗帜迎风招展,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已经停产很久的工厂。

  进入公司大门时,两个英国门卫对记者进行仔细登记后,点头微笑,突然用中文说:“下午好!”发音很不错。这让记者第一次感觉到了这个老牌英国公司的中国气息。

  越往里走,中国气息越浓。记者在厂区参观时,各种标志随处可见。不同的是,在以往的英文标志旁边,都出现了中文标志,有些中文标志的油漆还没有干透,一看就知道是新写上的。原来,在南汽进驻以前,这个工厂里几乎没有华人工人。伯明翰地区的老华侨一般只聚集在街上从事餐饮服务类的工作,而罗孚是英国的传统汽车制造厂,更是当地最大的公司和经济支柱,传统的华人是很难进去工作的。很多英国工人对记者说,他们以前从来没和中国人一起工作过,也没交过中国朋友,这次的收购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中国人。

  在一个英国工人的领带上,记者意外地看到了一枚五星红旗的别针,于是就问他这个别针的来历。他笑着说,是他去一个老华侨的小店买东西时,老华侨知道他是罗孚的员工,就送了他这个。于是这个工人便将它别在领带上,“表示我的尊敬”,他对我这样解释。

  原来的工人喜欢追忆罗孚昔日的辉煌

  历史上,伯明翰地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火车车头的发明人史蒂芬森,都是伯明翰人,这个地区工厂密布,是英国机械制造业的中心地区,汽车制造更是当地的强项。时至今日,在伯明翰的博物馆里,每天还有机械手表演焊接汽车的情形。

  罗孚汽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03年,这里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底盘汽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制造了英国第一辆坦克;二战期间,这里制造过飞机发动机,甚至在工厂旁边还修了一条飞机跑道,供飞机起降。为了避开纳粹的轰炸,整个工厂厂区都涂上绿色的保护色,直到今天,罗孚的车间房顶仍然是绿色的,成为了当地的一个传统。在罗孚的厂区内外,记者不断听到当地人为我讲述罗孚的辉煌历史。在公司会议中心的大厅里,有一面墙那么大的地方,摆放着成片的奖杯,那都是这个公司的汽车在各种国际赛事上得来的。

  公司的英国员工中,很多还保留着以往的老名片,常常掏出来给记者看。原来,他们的名片上除了公司标志外,还有皇家的标志:这里也是为英国皇室和首相生产汽车的地方。他们解释说,MG—75轿车一向是英国达官贵人的坐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在这里订购自己的车呢!

  已找到工作的原人事部经理又回来了

  由于罗孚在南汽收购之前已经破产,当时6000多名工人一夜之间全部失业。而且,据工人告诉记者,当时,公司高层没有对任何员工宣布破产的消息,大家都是在电视新闻里得知公司要破产,员工要失业的。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的震动非常大,几千工人迫切希望获得工作,使得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上,连一个超市售货员的职位都有很多人去竞争。几乎所有人都对南汽英国公司的重新开工抱有很大希望,期望能够重新获得工作机会。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现在南汽英国公司正在当地重新招聘员工。他们招聘的第一个人是罗孚原来的人事部经理罗莎,由她负责今后招聘的联络工作。罗莎告诉记者,她本来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但是为了回到这里,她辞掉了新工作。她说在这个公司工作是一件让人非常高兴的事情,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一向具有家庭气息,人与人相处和睦愉快,既然这里要重新开工,她就哪儿也不去了。她要参与这个公司的重建进程。

  餐厅里,好几个英国工人在盛“糖醋小排”

  实际上,尽管工厂还没有正式恢复生产,但由于设备自身保养的需要,流水线上的不少机器已经在运转了。对机器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也几乎没有间断过,随着老员工纷纷返回,中英工程师并肩工作的场面越来越多。

  “和中国人一起工作感觉如何?”记者问一个叫盖瑞的原罗孚公司高级经理。“他们很诚实。”他回答说,“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吹牛,不骗人。而且他们特别敬业,是很出色的工程师。”盖瑞还告诉记者,他们和中国人一起过中秋节,过春节,还一起去唱卡拉OK,非常高兴。“我们的工作方法不一样,”他说,“比如,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通常会先做一个很详细的计划,而他们往往边干边做计划,但结果一样。也许是文化不同所致吧。”

  说起文化差异,厂里还出过一个误会。去年,有几个中国厨师来公司给中国工人做饭。英国人十分纳闷,议论纷纷地说,是不是中国人很快就要撤走了,不开工了?否则,为什么他们不学习吃英国饭呢?而中国人对这个解释也非常诧异,他们说,我们就是因为想长期留下来,才特地请了厨师来的,做了扎根这里的准备。真要走,吃两天英国饭凑合凑合算了,干嘛非吃中餐?

  逐渐地,英国工人认识到,原来,“中国人是离不开中餐的,吃中餐才能长期干下去”。而且,由于餐厅里提供中餐,英国工人也来尝试,慢慢地出现了不少中餐爱好者。记者在餐厅采访时,就刚好看到好几个英国工人在盛“糖醋小排”。

  不过,中国企业要想完全融入当地社会,与原来的工人彼此理解,默契配合,的确还需要一段时间。南汽英国公司的领导告诉记者,他们与当地的供货商、经销商,也正在磨合之中。“仅仅买下一家企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雪山草地我们都才刚开始走呢。”(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徐春昕)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