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T-MAX绞盘商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 12:43  汽车导报

  品牌的背后  绞盘“新秀”T-MAX之成长

  对于知道车用电绞盘的人来说,T-MAX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只是可能不完全了解T-MAX其实出自于一家地地道道的本土企业,不了解它何以能吸引众多海外消费者,在世界同行中位列三甲,更不知道有点“留洋归来”味道的T-MAX将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国内市场。

  第一次听说T-MAX是在2002年的马来西亚国际雨林挑战赛中。据说中国车手为救助受困的赛车,不得不长时间超负荷使用T-MAX绞盘,以将陷入泥泽的赛车拖出困境。当时绞盘电机和齿轮箱因长时间操作达到极高的温度,但T-MAX经受住了严酷考验,完成了救助任务,且没有什么损伤。

  慎重设计品牌标志

  学过企业形象设计的人一定都深深地知道,品牌标志对于企业整体品牌的打造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也因此,这家2000年刚刚在杭州成立的名为天铭机电工具有限公司的绞盘“新秀”慎重地设计了属于自己的标志。

  大家都知道,澳洲大陆地广人稀,在野外行驶的汽车对绞盘依赖性较大,对可靠性要求也很高。根据这个要求,杭州天铭机电工具有限公司与澳洲同行合作,专事越野电动绞盘的研发和生产。于是,带有澳大利亚标志性意义的袋鼠就顺理成章地跳入了这个绞盘“新秀”的徽标。

  而说到现在已经响当当的T-MAX,它既是公司名称,也是注册商标。这个商标初期的设计灵感取自工具的意象,“T”是一个具象的铁锤,代表tools,并显示出一种力量;“MAX”在英语中有“最”的意思,也能表现出力量;而字体的方正设计更增强了该商标的力量感。这些正与电绞盘所要求的特性之一不谋而合。

  从品牌创立至今,如今T-MAX已走六年的道路,但这一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刚起步时,T-MAX也曾吃过不少亏,也为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做过贴牌生产。“以战养战”,在不断的摸索,以及澳洲合作伙伴和市场客户的帮助下,T-MAX逐步形成了自己专业性和产品的特色。

  确保竞争力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有极具竞争力的特点。在测试现场,我们看到一台T-MAX 9500lbs/12V(最大负载:4300公斤)的电绞盘在几个测试循环中,最大负载竟然达到了近10500lbs(4700公斤),而且线速度仍然近3米/分钟。

  如果企业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过硬的技术和研发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老实说,在采访T-MAX之前,我们总觉得绞盘工作虽然条件严酷,但并不见得有多么高深复杂的技术难度。然而当真正接触到深层次的内容,我们这帮学理工科的人也有些摸不着头脑。行星齿轮,电动机,制动系统,电磁线圈……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足够我们研究老半天。

  在这些被我们认为简单的机器里面,其实有许多关键技术。如果绞盘的工作负荷用通行的安全规则来设计,它的体积将超过汽车发动机,是非常不现实的;而且发热和连续工作能力、安全性和负载能力等矛盾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T-MAX深知专业技术和研发的重要性,与当地高校联合建立了研发中心,建立了从项目立案到审批和奖励的完整体系。为平衡安全性与负载能力的关系,T-MAX首创力矩限制器;为降低电流进一步提供绞盘的效率和可靠性,又设计了成本更高的新型继电器……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头衔毕竟不是徒有其名。

  踏踏实实做品质

  T-MAX定位于做专业,做品牌,同时他们也非常清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是品牌的基础。在2002年某澳大利亚杂志4x4 Australia中,曾有一篇评论文章,为WARN和T-MAX都评予三颗星——这至少从一个角度说明着T-MAX产品的品质。

  优异的品质离不开严格的质量控制。T-MAX在质量控制方面,则是以近乎死板的态度来对待的。公司总经理张先生说,他们采取了最笨的办法,即每台将要出厂的绞盘都必须经过100%的负载测试,而不是按惯例抽样检测。T-MAX每一台绞盘都有唯一的编码,有点像人的身份证号码,如果有产品出现问题,便可由此追溯到该绞盘出厂前材料、生产、测试和市场范围等一系列情况。虽然这样做造成成本增加,但对于自己的产品他们也就能更放心了。

  此外,申请ISO9000认证使T-MAX深刻认识到流程、体系等控制方法对于产品控制的重要意义。然而,从申请到培训,从文件编写到讨论审核、贯彻落实,再从内审、外审到获得认证,前后居然花了两年时间。尽管如此,T-MAX还是摈弃了所谓的捷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为此T-MAX还更换过两个咨询公司——他们不想只“买”一纸证书。最后,连外审人员也说,像T-MAX这样踏踏实实做ISO9000且能一次通过外审的企业确实不多。

  虽然整个认证过程持续时间长,有诸多反复,还要整改,反映企业还存在着一些要提高的地方。但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有本着务实的态度,才能提高自己。

  开拓国内市场

  几年来,T-MAX绞盘都是远销海外,在国内市场方面却几乎一直是一片空白。不过T-MAX连续出击的形象广告说明了其在国内市场的逐步启动。当然,光有口气不行,实实在在的投入和每个细节的工作才能使消费者最终和T-MAX走到一起。

  为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损坏,T-MAX重新设计了成本更高设计更精美的产品包装,并重新印制了精美的中文产品使用手册。

  车用电绞盘是一种边缘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的产品,售后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保证,为此T-MAX承诺自产品被消费者购买日起,有12个月的质量保证期,而其独特的伴随着每台绞盘的售后服务卡则将这种承诺记录了下来。不得不承认的是,T-MAX电绞盘从其包装,产品造型到每一个接插件的处理,都确实透漏着专业和品质。

  因为工厂新址离城区较远,T-MAX也加强了厂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员工食堂、宿舍,棋牌室、篮球场、俱乐部,考虑很是周全。新的厂房在新年之前就会投入生产。整个厂区的建筑物顶部都被漆成了T-MAX标志性的黄色,远远看去很是醒目。T-MAX已经颇有些大企业的意味了。

  新工厂建设中

  近来,T-MAX在欧洲、澳洲以及越野文化盛行的北美渐渐拥有知名度,也开始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和市场份额,于是原有厂房的生产能力有些吃紧。正在建设中的新厂房占地33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产能比原来提高不少。根据市场需要,还可以随时再增加生产线。另外,同样根据市场需要,T-MAX也有可能投产越野车的防撞杠、顶架等附件。其它方面,生产、检测、研发、库存等部门分工明确,还设有改装施工和维修车间,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

  T-MAX的来历

  T-MAX是注册商标,1998年在深圳诞生,被青岛T-MAX进出口公司(生产DIY手工工具)和温州华阳起重电机有限公司所使用,2000年正式用于绞盘产品。这个商标的设计灵感取自工具的意象,“T”则是一个具象的铁锤,代表tools;“MAX”在英语中有最大、最好的意思,字体的方正感加强了工具的意象。二者结合,则概括出了T-MAX的产品和企业理念。

  力矩限制器

  绞盘钢索的断裂对人和车都会造成危害。由于空间的限制,钢索的设计又不可能与普通机械使用相同的过载系数。安全是设计中考虑的第一位,可那样的话,绞盘可能连标称的负载都达不到;如果注重于工作能力,那么安全又要成为用户时刻担心的问题,并且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工作能力便也无从谈起了。为解决这个矛盾,T-MAX在电动机和鼓轮间加了一个力矩限制器。该装置的两个部分分别与电机和鼓轮联动,利用摩擦原理赋予绞盘一定的过载能力;而当负荷突破预设的摩擦极限时,力矩限制器的两个部分便开始相对滑动,即电机仍然转动,但动力传递不到收卷钢索的鼓轮,拉力不再增加,没有了钢索断裂之忧。但此时应停止为绞盘通电,以免力矩限制器因过热而损坏。

  继电器

  绞盘控制中的执行部件之一,它的工作效率会影响到绞盘的整体工作效果。传统的绞盘中一般有两个继电器分别控制正反电流。T-MAX将正反继电器集成为一个,减少接线柱装配点,在传统铜触点上镀银镉片,使接触电阻大为降低。另外,优化内部结构使触点断开更为迅速和彻底,减弱电弧对触点的破坏,因而继电器寿命更长。这种继电器成本比普通产品高出不少,所以主要装配在高端机型上。

  关于贴牌生产

  T-MAX认为贴牌生产和自主品牌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用自己的品牌在短期内的销售数字可能不会很理想,但是依靠贴牌,就意味着长期受制于人。曾经就有过同行被贴牌生产拖挎的例子。在起步阶段,贴牌生产可能是原始资本和技术积累的途径之一。然而一个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T-MAX 也为其它企业做贴牌,但为了树立这个品牌,也曾不止一次地拒绝过一些著名企业的大订单。企业的效益和发展证明,选择这种贴牌与自主相结合的模式是明智的。

  产品测试

  每台即将出厂的产品都要经过专用测试台的检测。检测员通过计算机向绞盘加负荷并监视绞盘的工作过程和状态。系统将测得的电压、电流、钢索速度和拉力等数值即时显示到计算机屏幕上。各数值在合理范围内相互匹配符合要求即为合格。

  出身于工科的T-MAX总经理张松,是T-MAX的创始人。他介绍说:T-MAX在开始阶段并不顺利,为了扭亏为营。张松及时调整了经营策略,放弃仿制、贴牌的生产,转而坚持使用自己的“T-MAX”品牌生产绞盘,开始注重产品的科技研发和质量控制,并坚持独家的销售渠道,拒绝了许多眼前的利益。正是张松的长远眼光和正确的经营策略,才使T-MAX绞盘成功地在国外市场站稳脚跟,并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和优良的信誉。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