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修正“以市场换技术” 谁能分得最多的奶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 10:49  新浪汽车

  “以市场换技术”,初衷是一个双赢的战略,而现在这个汽车产业政策受到舆论普遍的置疑。谁是最大的赢家?相信答案绝对一致,当然是外国汽车企业。我认为,最小的赢家是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

  外国人带着技术和资金来中国搞合资,就是来赚钱的。勿容置疑,不给人家赚钱的机会,人家不会来。中国的汽车工业(这么说,可能大家有异议,说中国的乘用车工业吧,恐怕就不会有异议了)形式上因此真正建立起来了,并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汽车产量上去了,而且很快跃居世界前四位,汽车质量也上去了,与西方汽车市场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客气一点地讲,外国企业的贡献应该得到承认。当我们什么也没有的时候,人家这样来拉我们一把,赚点钱走,也就理解了。而当我们开始积累了一点本钱的时候,我们自然也就有了与外国人讨价还价的实力,此时,我们再与他们理论利益的分配问题,相信人家也不是第一次在海外市场遇到这样的问题,起码会放尊重一些,心态也会平和起来。从俯首贴耳,到平起平坐,这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了的。

  “以市场换技术”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置疑,在于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并没有得到相对称的技术发展。合资一圈下来,自主创新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相一致的提高,自有品牌也没有得到长足的进步。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只能算一个小小的赢家。这给大家带来了思考。

  利益的再分配终于端上了政策制定者的桌面。我不想武断地认为“以市场换技术”是一个错误的东西,它的存在有它的历史功迹。但是,现在是到了修正它的时候了,这根本源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既便如此,仍有人坚持认为现在国有汽车企业的资金积累不够,要走自主研发之路,靠现在一年20多万辆车的销量规模去摊销研发成本,根本承担不起。“企业都活不下去了,就更别谈为中国汽车工业做什么贡献了”。我就不明白了,靠着“以市场换技术”这个政策,我们的国有汽车企业发展了这么多年,竟然在自主创新上搞不出什么名堂,为什么就不能把机会给别人,让别人去试一试呢?

  “以市场换技术”给了他们这么多的机会,他们却一直醉心于与外国品牌一起占领国内市场,沉迷于消化国外技术,这样的技术外国人一点一点地丢给他们,总也跑不到前面去(当然,合资的外方也不充许他们跑到前面去),永远拉在人家后面,一边有钱赚,一边满足于跟国内合资圈子里的同伴比,人家没给你国外的最新车型吧,怎么样,人家给我了。占用了时间、精力,心中哪里还顾得上自主创新。

  相反,民营企业,这是今天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一群,当初他们也想享受享受“以市场换技术”的种种好处,可老外一看他们没有政府背景,不跟他们合作,他们只好一顿脚,自己干。现在看来,很争气,象吉利、长城等,都做出一番成绩。修正“以市场换技术”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跟参与了合资的国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一点也不怀疑,在自主创新、科技兴国的大背景下,他们将跑得更快、跑得更远。

  一项政策的出台,自然是有人得益,有人受损,面面俱到,那是不可能的。“以市场换技术”就好比是一块奶酪,在过去它属于外商、属于政府、属于国有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只能站在远处,秃秃一幅羡慕的样子。今天来修正它,又好象把它分成了多份,大家公平地来抢,谁搞自主创新,自然谁就抢得最多。

  我更希望中国的民营汽车企业跑得快一点,这样他们才能分得最多,他们分得最多了,也就相当于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分得最多了。至于政府,这样一来,也许它们仍然不是分得最多的人,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很聪明,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把中国的产业领域梳理一遍,看看哪里最薄弱,就在那里再干一场“以市场换技术”好了。只不过,这一次,时间短点,见错就收。

    (作者: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杨栩)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