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通用总经理:合资企业吸收养料还远远不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 08:06  中国青年报

  ●合资使中国汽车工业由小作坊转向大批量生产,很好地解决了规模化制造问题,这是整个行业一次重要的现代化提升。

  ●在市场快速增长时期,大家更注重市场的扩张,整个发展过程比较快,但不很扎实。

  ●“引进、消化、吸收”,不只是对制造业而言,应当是整个产业链的管理运作水平的提升。

  ●全社会都在关注产品研发问题,是个好现象,但是单纯开发好一个产品并不能保证有效的结果,关键要有一个“系统”能运作。

  ●我们发展的同时,别人也在发展,因而要尽可能地创造出高的效率来。

  ●综合竞争能力不是指你积累了多少,而是看你能将输入放大多少后输出。现在竞争各方都成长得很快,所以就要比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是取胜最根本的法宝,资源通过“系统”的放大,可以产生一倍甚至更大的效果。

  ●中国的汽车企业,并不都是经过严酷竞争筛选出来的,竞争还远远没有达到白热化程度。

  ●本土化不仅对提高经济效益有帮助,也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注意培养本土化能力,就是为企业将来的自主发展留出空间。

  ●取胜没有金科玉律,要现实地判断,长远地思考,有很好的战略,又能运用“系统”来执行。

  从上海大众北京吉普成立之日算起,中国汽车在合资道路上已经走了整整20年。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现在我们有本事制造轿车了,还可以制造高级轿车。即便还缺乏研发能力,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可以通过买技术、买设备,甚至可以“买大脑”的途径获得,为什么还要和跨国公司继续合资,延续过去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汽车有什么好处?记者最近就这个问题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丁磊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合资企业应当继续发展”

  丁磊认为,合资企业还应当继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保持汽车市场繁荣,加快推进本土化进程,充分利用合资带来的国际资源,对中国汽车业,乃至对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是大有好处的。

  回过头看,当初中国汽车不合资还真是不行,那时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轿车工业,可以说红旗、上海轿车的生产方式,都不能算真正意义的轿车工业。丁磊说,合资企业把外方产品拿进来,从照猫画虎学习制造开始,到建立销售渠道,占领市场,塑造品牌,积累能力,培养自我主导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在合资走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外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汽车还有15~20年的快速发展期,合资企业要利用好这个机遇,做好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很可能会坐失良机。“这是整个汽车工业上下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丁磊说,过去20年,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由小作坊向大批量生产的转变,很好地解决了规模化制造问题,“这是整个行业的一次现代化提升”。上海通用和其他一些企业还解决了市场营销、采购物流、工程、信息、质量、服务及组织管理上的国际接轨和本土化的创新过程,在业务链的各个环节上具有了领先优势。但总体说来,我们掌握的技术还很“基础”。“引进、消化、吸收”,不只是对制造业而言,应当是整个产业链的管理运作水平的提升,从工程到市场营销、物流、制造、服务等,如何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集成为一种综合优势,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丁磊认为,现在整个社会比较关注产品研发问题,这是一个好现象,单纯开发好一个产品并不能保证有效的结果,关键要有一个“系统”能运作,从品牌、营销、制造,到经营、物流、财务、售后服务、客户管理,能不能运作好,这很重要。市场表现是关键,单单解决了开发问题,没有包括管理、金融能力等整体业务链的支撑,还是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丁磊强调,国际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过去20年,我们积累了很多能力,但还不能和跨国公司直接抗衡,继续发展合资对我们很有利。第一,可以加速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第二,管理能不断提升,包括信息技术、金融以及下游服务领域的管理和拓展技术。第三,和跨国公司一起开发,可以享受它的规模效益,同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也是提升本土化开发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应该抓住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的宝贵时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本土化“滞留”可能产生自主创新

  丁磊说,过去由于我们工业起点比较低,注重了学习,消化吸收多一点,下一个阶段,还要继续消化吸收,在吸收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超越。

  他分析说,在市场快速增长时期,大家更注重市场的扩张。2000年以来,全国乘用车的产销量增长了5倍,这在世界汽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上游供应商离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也比较大,零部件企业也是赶快搞合资,赶快搞制造,下游经销商网络的发展也是忙着抓客户,占市场。总的说来,整个发展过程比较快,但不很扎实。

  丁磊提出,我们在扩大再生产的同时,要重视整合和提升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队伍。丁磊说,现在世界上的10多家独立汽车大公司,都是经过激烈竞争后保留下来的。目前中国的汽车企业,并不都是经过严酷竞争筛选出来的。从全球角度看,我们汽车业的竞争还远远没有达到白热化程度,我们的市场离一个成熟市场还要有一段距离。而且在我们发展的同时,别人也在发展,我们要用10年时间赶上人家15年走过的路,因而要赶快消化、吸收、提高,尽可能地创造出高的效率来。

  丁磊认为,合资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通用是一个合资企业,也是一个中国本土企业,它98%以上的员工是中国人,企业95%以上的运行也是依靠中国人完成的。无论今后合资公司怎样发展,人才、设备、组织管理能力等绝大部分都必将“滞留”在这个企业里,“滞留”在中国本土,服务于中国的汽车工业。合资企业在吸收国际资源的同时,逐步强化本土化的能力,待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本土化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本土化的“滞留”,就可能产生自主创新。注意培养本土化能力,就是为企业将来的自主发展留出空间。丁磊说,实际上他们的泛亚技术中心除了参与通用的全球平台开发外,还在积极推进以泛亚为主导的平台开发。

  所有的创新,最后都是为经济服务的,丁磊说,本土化不仅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帮助,也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措施,因此,本土化是合资企业不可动摇的追求。他强调说:“这不单是个民族自尊心问题,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他认为,相当多跨国公司也是赞同本土化的,包括本土化的开发和零部件国产化及管理的本土化,这是商业模式决定的,因为不搞好本土化就没有好的商业回报。国际化的优势叠加本土化的优势,领先优势就出来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合资企业一定要重视实现本土化。

  金牌和银牌往往只有一秒之差

  丁磊认为,汽车工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扯到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整个世界汽车工业在不断发展,我们在发展,人家也在发展,而且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只有加快步伐才能逐步接近,要超过别人的发展速度才能赶上。金牌和银牌往往只有一秒之差,竞争到白热化时,效率比别人高出1%就会是赢家。

  他说,现在竞争各方都成长得很快,所以就要比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是指你积累了多少,而是看你能将输入放大多少后输出”,资源通过“系统”的放大,就可以产生一倍甚至更大的效果。

  丁磊认为,任何时候都要牢牢记住与时俱进,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环境,时间变化了,业务环境变化了,竞争对手变化了,就要调整,不能不管冷和热都穿着羽绒服不脱,轻视时间和环境变化所造成的业务环境的变化,必然会遇到危机。今后合资公司更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整个业务链的竞争力,在竞争环境里面修正业务模式。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而言的。丁磊说,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是取胜最根本的法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比别人卓越,才能领先。他举例说,戴尔的产品并不都非常领先,但是他们的经营非常卓越,就能在竞争中保持领先,所以我们提出“卓越经营”。就是把所有业务环节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标,看有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丁磊进一步解释说,卓越经营的理念,就是不满足于比较好,而要挑战过去的极限,达到最好;通过努力,突破极限又到了另一个境界,追求更好。这就像跑步,总是设想前面有几个对手需要追赶,后面还有几个对手要追上来,跑到前面没有人了,但后面又多出几个追兵来,更加紧张了,这样效率越来越高,公司会越来越强大,大家都这样你追我赶,最后就是整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提高,国力的增强。

  丁磊介绍道,通用汽车是一个全球化平台,给合资企业提供了许多国际资源,如全球采购组织,可以在国际上找到最好的资源,就像到外地买东西,找一个熟人,就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作为合资企业,上海通用现在参与通用的全球平台开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稳步培养自己能够掌控的开发能力。

  上海通用过去8年建立的体系,在国内有领先优势,但丁磊说,他们还是很有“被追赶的压力”。他介绍他们提出的“微创伤”理论,就像是人的身体有一些微小的创伤,反而能增强抵抗力。组织机构也是这样,碰到了危机,有压力刺激,就能不断往上走,非常清闲了,反而会产生很多矛盾。挑战极限,就能吸收养料,达到另一个境界。

  他举例说,过去上海通用只做一个品牌,也是忙得不得了,现在做三个品牌,还是忙得不得了,以前一年销售3万辆车,现在要卖30万辆,当时也没觉得轻松。但是再回头去做过去的事情,就会觉得非常轻松,为什么?因为经过了“微创伤”,成长提高了。

  丁磊认为,取胜没有金科玉律,只有很现实地判断,长远地思考,有很好的战略,又能很好地运用“系统”来执行,就能使整个业务能力走向卓越。

  本报记者 程远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老总语录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