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业内专家:汽车业消除壁垒 地方政府应有所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09:59  中国汽车报

  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发展,区域壁垒也随之出现,虽然专家不断提出这一现象有很多的弊端,但区域壁垒还是没有彻底消失。不久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出台,《建议》第五部分提出“十一五”期间“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此,有专家认为,区域协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消除区域壁垒,区域壁垒的问题到了应该被解决的时候了。但各方应该通过何种方式消除区域壁垒?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可云教授。

  《中国汽车报》:汽车业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消除区域壁垒?

  张可云:《建议》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对从1992年开始酝酿、“九五”计划正式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强调。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一直倡导区域经济合作,但地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却一直不断,几乎每个汽车生产地都出台了限制其他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本地销售的地方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对这种情况负有一定的责任。

  从中央政府来说,中央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区域管理,而且中央政府出台的许多规定也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是地区间市场封锁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发达国家在区域合作与管理方面均有立法,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英国的“工业布局法”等。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制定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迫不得已,因为在其他地方封锁的情况下,不封锁地方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使实行地方保护,也根本不可能使汽车工业真正长大。因为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汽车企业的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企业不经过国内市场竞争的磨砺,根本谈不上在国际汽车市场上争一席之地。

  《中国汽车报》:您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引导消除壁垒?

  张可云:要壮大中国的汽车工业,必须从中央政府的角度规范区域管理,尽快完善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具体来说要明确两个问题,即“谁管”与“管谁”,并尽可能通过立法制止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各汽车产地的地方政府也应主动放弃封锁市场的做法,通过区域合作的方式获得多赢。

  在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后,汽车行业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难以避免,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态势,应该在合作而不是“内斗”上下功夫。汽车行业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如何分工,需要各汽车产地科学规划。

  《中国汽车报》:消除区域壁垒是否仅依靠政府就能够解决,与汽车企业无关?

  张可云:区域壁垒根源是为了保护地方的利益,但起源于重复建设。国内有很多汽车企业不成熟,搞重复建设,造成各地方汽车企业产品相似,彼此之间就要争夺市场。

  现在,中国的整车厂大概有100多家,去年的总产量是500多万辆,但企业生产规模在50万~100万辆的,少之又少,规模经济相差太远。正是由于规模不经济,所以大多数企业都向政府求助。汽车产业现在对各省的地方财政贡献特别大,占到地区工业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这个行业潜在的利益也比较大,在企业的利益与地方财政收入挂钩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想方设法保护汽车企业的发展。当其他地区进行区域封锁的时候,没有封锁的地区就筑起了壁垒。

  消除区域壁垒,企业一方面要避免重复建设,另外,要尽量适应市场,不能一味依赖地方政府保护,要有创新意识,还要有规模,要在市场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编辑:石宇)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