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九、十月份车市平静温和 降价潮缘何迟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 10:50  经济日报

  尽管8月8日上海大众发动了名为“飓风行动”的大幅降价,曾引发强烈关注的“9月份车市将爆发降价潮”的预言终究没能成为现实。散乱的降价和优惠仍然时有发生,但多米诺骨牌般的大规模降价始终没有出现,刚刚过去的9月和“十一”黄金周的车市,正如同此时的天气,平静而温和。

  降价潮的“迟到”依然是厂商、经销商和消费者三者博弈的结果。消费者的降价期待并没有改变,消费需求相对去年也有些许升温,生产企业的市场策略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首先是新车型普遍重视了价格的竞争力。凑巧的是,9月份新上市的中高档轿车都是以性价比见长的日韩系产品,一汽丰田的锐志、北京现代的NF御翔、一汽轿车的新马自达6在价格上都有所突破:锐志将2.5升的产品价格打到了21万元,而御翔则将合资品牌的2.5 升轿车的价格底线击穿了20万元,新马自达6增加了数项高级配置价格却保持不变。

  仅就价格而言,这几款轿车的竞争力可谓不小。不过,由于产能瓶颈的制约,在今年剩下了三个多月时间内这三款车未必能对中高级车市产生颠覆性的作用。锐志今年7000辆的产量甚至无法满足上市前的订单数量,虽然一汽丰田已经提高了今年的产能,但其旗下热销车型交货时间还要等待三个月左右;作为日本马自达公司在全球的长效产品,国产的马自达6面临着一汽轿车新厂改造和日本马自达公司配件供应的双重限制;NF御翔在品牌和知名度上不及上面两款,能否在短时间内抢占风头还是个难题。因此,这三款颇具竞争力的新品要在短时间内撼动雅阁等主流中高级轿车的市场地位,并非易事。此外,相对于1.8L、1.6L排量的竞争白热化态势,这一细分市场的竞争相对比较薄弱,竞争对手密度也不高,因此,这一领域内价格失火,短时间内不会殃及其他区间,其上顶下压的力量并不会在短时间爆发出来。

  9月的豪华车市场继续上演着奥迪宝马的“双雄会”。2.0T车型的上市使新奥迪A6L家族阵容完整,并以个性化订单生产方式形成了30万—80万元的价格区间,使得奥迪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有了更大的灵活性。而即将在年内推出的新奥迪A4产品极有可能以更低的价格冲击今年9月份上市的新宝马3系。不过,豪华车市场的容量有限,除了稍带抢占某些中高级轿车的市场之外,这一领域内目前的变化更多的表现为此消彼长,很难对整个车市的价格产生直接大的冲击。

  与去年5月上海通用全线降价引发车价大跳水不同,昔日的销售冠军上海大众的降价并没有引来主流厂家的追随。被认为最有可能降价的一汽大众上海通用,迄今为止都没有明显的主动降价行动:一汽大众已经明确表态“不会跟进”,上海通用在2004年降价之时就打出了“突破2005”的旗号,表示要“前瞻性地实施相应的价格策略,主动而积极地将产品价格体系纳入2005年价格竞争格局”,且目前销售状况不错,跟进降价的愿望应该不会特别迫切。与此同时,市场呈现出温和增长的势头,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今年前9个月乘用车市场产销同比增长了13.09%和16.83%,9月份销售前4名的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广州本田的环比增幅都在15%以上,神龙、一汽丰田、北京现代等主流轿车厂商都提高了产销计划。因此,与2004年开始出现的销售与利润分化的趋势相一致,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在市场平稳增长的时候,降价更多地表现为单个企业调整营销战略或者适应竞争的需要,而很难形成大合唱的潮流。

  平静也部分来源于去年车市降价的教训。去年5月,车市骤冷,上海通用突然全线大降价,随后南北两个大众、神龙等主流企业纷纷跟进,似乎只有上海通用一家收获了先发制人的硕果,其他企业基本都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降价漩涡中,而消费者的降价预期却在一轮接一轮的降价中被吊得越来越高,消费反而逐渐萎缩,众厂家最后只得自食苦果。因此,今年更多的厂家在控制自身产能之外,采取了“暗降”的方式,比如增配置不增价格,延长质量保证期等等方式,这样既不会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又顾及到了消费者的感受,是一种相对温和的“避害”方式,得到了众厂家的一致青睐。

  当然,虽然迟到,降价潮的到来却是不可避免的。2006年可谓汽车业的关键时刻,到明年7月1日,我国入世承诺的关税减让将到位,汽车行业的过渡期同时结束,消费者的降价预期也将得到较为平稳的释放,一个更加开放且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将初步形成,因此,谁能在此前占得先机,将决定着在竞争关键阶段的表现,更猛烈的降价风潮的到来也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目前的车市格局,还远未到定型的时候,许多厂家都会将杀手锏留在那时候拿出。

  与今年的9月份相比,笔者更愿意相信,岁末年初的传统降价时期,再加上对明年预期的迫近,应该是更为可能的降价密集期,是一个更值得消费者期待的日子。(姜范)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要闻看板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