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汽副总揭黑涉嫌炒作 专家称他对材料没概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 17:23  重庆晨报

  核心提示:

  日前,一汽集团副总经理安德武向媒体揭露车界黑幕捷达的竞争车型用铁皮做油箱,用泡沫做内衬,大大降低了安全保障。

  安德武还称,今年一汽集团一季度亏损,主要集中在一汽大众,其原因除与欧元升值、油价上涨等有关外,更关键的是汽车降价,尤其是南北大众联手降价。

  媒体引用安德武比较感叹的话说:“现在的汽车真的经不起降价。”

  揭黑事件在业界引发争议。众多观点认为,一汽揭黑涉嫌自我炒作。

  视点·原因

  亏损因为降价?

  安德武把一汽集团亏损的关键因素归咎于降价,尤其是南北大众联手降价。

  但是,按照传统理解,降价对于一汽亏损的影响毕竟有限。企业降价总是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的,有几家企业会亏着去降价?况且,南北大众联合降价时,国内降价车型也不少,然而也没有多少出现巨大亏空。

  据一些市场研究人士的分析,一汽集团的台柱子一汽大众是本轮净利润报亏的主力。由于一季度终端销售,以经销商清理去年底“压库”的库存为主。因此,大量的回收成本进了经销商的腰包。

  而一汽大众的赢利主力奥迪由于换代减产以及受到竞争新车天籁皇冠、国产宝马等冲击,年初创下自销售以来的最低记录,其对利润贡献明显减弱。

  再有就是国内汽车行业产销量和价格不断下降,钢材等原材料的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导致注入一汽集团旗下零部件公司一汽四环的经营成本增加,出现亏损。

  另外,公司持股的天津一汽丰田,受其推出新产品国产皇冠的市场推广和费用摊销等影响,在一季度实现净利润亏损,这也给公司的整体盈利带来负面影响。

  降价真能成为亏损的第一要因吗?会不会成为解释亏损的一个借口?

  视点·说法

  “他对材料没概念”

  从事汽车新材料研究的重庆汽研所副总工程师马鸣图教授认为,一汽方面的了解不确切。油箱是比较复杂的,不是一般的铁皮能搞得出来的。用材料的问题看那个档次的轿车,3万元的轿车和30万的轿车能比吗?10万元左右的车型用铁皮做的很少,基本没有。

  至于保险杠内衬的问题,各工艺设计不一样。一般用塑料,用泡沫能做得出来吗?安德武对材料没有概念,讲话也不负责。

  “竞争车型则是泡沫,不碰撞的时候没有问题,一旦碰撞没有任何作用。” 对安德武这样的说法,马鸣图明确反对,碰撞满足不了要求是不能出厂的,这种说法不对。说别人的不好要慎重,不能贬低别人,这是基本的准则。人家问你是那家用泡沫做的,能举个例子吗?

  视点·本质

  揭黑是种营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营销专家对本报发表他的观点——揭露黑幕往往成为一种营销手段,一汽揭黑涉嫌自我炒作。

  纵观一些经典的营销案例,利用揭黑把自己推销成功的不在少数。这种引起公众和媒体注意的手法在营销史上并不新鲜。农夫山泉谋杀矿泉水,让其它厂家陷入连环计;某企业为了推鹅绒产品而谋杀鸭绒;而深圳某啤酒企业更绝,为了炒作自我,更是喊出了除了自己之外的啤酒都含有超标的甲醛……

  这是典型的事件营销。事件营销的关键是大众媒介,原则是和“人民穿一条裤子”。显然,一汽揭黑希望给外界传递的信息是:对手的降价的是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一汽不降价,但质量却是上乘。他们价格杀得那么低,仔细想想,好可怕啊!对手频频降价,自己又想保住利润。揭黑,固然是个不错的办法。

  视点·误解

  降价车劣质?

  揭黑事件上网当天,不少人发表评论认为“有失偏颇”。记者和一汽集团宣传部联系,电话久久无人接听。而一些对手厂家不愿意对此发表看法。

  重庆汽车界一位资深分析人士接受采访时说,经济规律的核心是价值规律,商品供大于求,对非寡头性厂商来说,就必须降低价格,这是价值规律决定的,没必要大惊小怪。

  一位品牌经销店杨姓负责人说,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误区,一说降价就是产品市场份额不行了,质量下降了,市场竞争力不如对手了。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厂家降价,是从企业战略高度考虑的,与产品品质没有必然联系。

  比如今年,华晨宝马在奥迪宣布涨价2万后的不到两周,宣布将国产宝马3系和5系全线降价13%-14%,最高降幅达10万。“这几乎是中国车市最重量级的降价事件,你能说宝马汽车是劣质车吗?”

  刚降价的商家表示强烈反对。上海大众重庆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周建国说,上海大众本次降价,是基于公司的战略考虑,对产品价格进行新的组合,并通过规模行销的方式让消费者得利,即使是降价幅度最大的车型,品质都没有丝毫折扣。

  视点·猜想

  车界黑幕几许?

  不过,安德武不管处于何种目的,“能与人民穿一条裤子”还是值得钦佩的。一汽作为中国汽车业的老大,他能代表一汽出面揭黑,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毕竟,车界不会没有黑幕,而且有的黑幕实在太难见光。

  一些全球大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在技术参数上做手脚,比如减少铁皮厚度,在发动机的细节上做文章,等等之类的事件在业界传闻不少。这些,曾经在网上被众多网民广泛关注。

  目前,汽车售后市场的配件、维修、汽车用品的黑幕已经被揭露得一塌糊涂。而汽车生产领域到底有多少黑幕,谁能真正揭露出来?公众还有着期待的目光。

  当然,公众期待的是真正透明的实实在在的揭黑,而少一些虚假的自我炒作——别把对手当作牺牲品来炒作自己。

  本报除署名外由记者 韦龙 周茂盛 采写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