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消费者不满的经销商10大行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16:14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徐嘉丽 实习生 林一株 黄晓玲

  “2005广州十佳汽车经销商”系列评选

  本报“2005广州十佳汽车经销商”评选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而广州车市也逐渐步出平淡期,8月份数款新车登场,接下来出手购车的消费者将越来越多。

  买车的人多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关系也将更加紧密。当价格战成为落伍的竞争方式,汽车服务也就成为非常关键的一环。在本报7月进行的经销商销售服务实地调查中,在与车主及准车主的访谈和车主们的投诉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广州汽车销售服务行业的进步,但也看到不少“痼疾”———在4S店的规范服务背后,私扣保险费、擅自“涨价”、“外行卖车”等行为令消费者十分反感。

  行为1:擅自“涨价”

  梁先生今年4月订了一款紧俏车,要等三个月才能提车。经销商和梁先生协商的价格是优惠7000元。哪知三个月后,经销商忽然告诉梁先生,由于厂家政策有变,这款车现在优惠不了7000元了,只能优惠2000元。让梁先生想不明白的是,怎么等车等了三个月,换来的却是车“涨价”5000元的结果。一气之下,梁先生决定退订。

  消费者的感情是不能欺骗的,说好的价钱,经销商说涨就涨,这是消费者最难以接受的。
  图: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中,有50%至60%的利润是在服务中产生的。目前中国汽车买方市场正在形成,汽车服务将成为今后竞争的焦点。(图文无关)

  行为2:“频繁回访”

  车主陈先生抱怨说,他买车后经销商三天两头就给他打电话。他一开始还觉得这经销商售后服务抓得紧,但时间一长就心烦了。还有,经销商在电话里说得好好的可以提供免费检测,但到头来竟然还是要收费。陈先生表示,所谓的“电话回访”完全不是真诚服务这回事,其实是拉客户。

  对刚刚购车的客户,经销商进行真诚回访很有必要,这是很多4S店的规定章程———从起初的3天一次电话,到13天一次电话,再到30天一次电话,由密到疏。但过于频繁的回访让人心生厌烦。更有一些经销商以免费检测为幌子召来车主,或者向车主推销各种产品,拉车主做保养,这种为了赚钱的“回访”已经变了味。

  行为3:减配置装“降价”

  刚买新车的朱先生对记者表示,他买了一辆降价5000元的某品牌车,但是回去和同事的车一对比,发现少了很多配置,如果仔细算价值,不但没有降价,反而贵了好几千。

  受车价不断下降和原材料上涨的影响,一些车型明里降价,暗里却把配置缩减了,这本来是厂家的策略。但到销售层面,经销商一边把降价说得天花乱坠,却对减少配置一概不提,这种行为有蒙骗嫌疑。

  行为4:“库存车”充“珍藏版”

  前段时间朱女士买了一辆“特价优惠”的某品牌车,买车后的第四天下起了暴雨,她开启雨刷器,发现雨刷器半天才动一下,雨刮的胶条也刮不干净雨水,这让她很是恼火。后来经检查,原来雨刮片早已老化了。

  很多汽车厂家都积压了不少库存车,有的经销商为清理库存车以“典藏车”、“珍藏版”等名义进行降价促销。由于库存车价格比新车便宜,很多消费者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都抢着买。事实上,车不像酒,越陈越香,汽车也有“保鲜期。

  经销商将库存车处理出去无可厚非,但应该如实告知消费者库存车的问题所在。以不实宣传的方式,将库存车重新包装,“旧酒换新瓶”,是对消费者的误导。

  行为5:出卖车主资料

  今年4月份,张女士在某汽车经销商处买了一辆轿车。此后,她的手机不断收到各保险公司、某汽车俱乐部、汽车美容院、化妆品直销店甚至“香港六合彩”的短信骚扰。尤其最近她的车险合同快到期了,多家保险公司不分昼夜地打来电话,给她带来很多麻烦。

  除了张女士,还有不少私家车主也有同样的遭遇。车主刘先生非常疑惑:“我的联系方式很少给陌生人,那些保险公司是怎样知道我手机号的?”

  据某车主反映,一些汽车经销商会将车主的资料卖给保险公司并收取一定回扣。如果保险公司利用经销商提供的资料与车主签订了保险合同,返点比例将根据保险金额而定,大概是10%到30%之间。除了出售汽车保险,保险公司还会尽力向车主推销人寿或者投资类型的保险。

  行为6:私扣保险费

  吴先生两年前在某经销商处买了辆新车,由于嫌上保险麻烦,就把办理保险的事交给了经销商,并按要求缴纳了三年的保险费。今年3月份吴先生的车发生了车祸,当他要求保险公司理赔时,却被告知他只缴纳了一年的保险费,事故发生时已超过了保险期限,因此不予以理赔。吴先生这才知道自己两年的保险费早被经销商私吞了。

  经销商私自扣押车主保险费的现象尽管不多,但偶有发生。所以每年保险到期的时候,委托经销商上险的车主应该及时向保险公司查询,并且要检查保险卡。

  行为7:伪专家不懂装懂

  买车的时候,消费者很容易遭遇伪专家。由于销售人员对所销售车型、竞争车型了解非常有限,“外行卖车”闹出不少类似“变速箱的压缩比高”、“1.6升发动机功率104千瓦”之类的笑话。更有甚者,攻击竞争对手的车型,说话毫不负责。

  在汽车维修和美容方面,也有不少的伪专家。有的维修店在没有设备又没有技术,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以“专家”身份对消费者的车大动手脚,致使维修后的车问题不断。

  行为8:轻视加侮辱

  前几天,想买车的林先生去某个品牌的4S店里逛了逛,想不到这家畅销品牌店里的销售人员服务态度奇差。林先生向销售人员索取某款车的详细资料,结果却招致“鄙视”的眼光。销售人员还丢下一句话:“等你买了车再看吧。”说完便转过头和别人聊天去了。这种轻视加人格侮辱,让本来喜气洋洋看车的林先生大受伤害。

  不得不承认,目前一些汽车销售人员素质奇低,某些时候对汽车品牌形象造成严重影响。

  行为9:拿“新技术”狂吹

  现在新车越来越多,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经销商特别爱拿某某新设备说事,狂吹一通,动辄这个增值3000元,那个增值5000元,就是希望消费者赶紧买车。其实那些车也许只是改了外观、内饰的一部分,或者只增加了一些配置而已,既不是新技术,也增值不了那么多钱。

  经销商抓住消费者不懂和贪便宜的心理,说话不实事求是,令很多消费者特别反感。

  行为10:“定金”蒙钱

  现在新车一款比一款好,消费者买车时难免左右摇摆。胡先生就看上了一款车,当时销售人员保证说如果不买可以退还“订金”,胡先生于是稀里糊涂地交了15000元定金。但几天后,胡先生改变了主意,打算买其他车。当他想取回那笔钱时,却被告知“当初写的是‘定金’,白纸黑字,你看清楚了,不退的!”“订金”和“定金”,虽是一字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订金”可以退,但“定金”就退不了。法律规定,给付定金的一方若不履行约定合同,则无权要求返还。

  经销商故意不向消费者解释清楚,让完全没有法律常识的消费者很是吃亏。

  (金陵/编制)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