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繁荣背后 揭开火爆表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 07:32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现象篇
加价 排队 车市火爆

    原价4.58万元的雪佛兰SPARK0.8手动挡,在成都加装一些配置后,身价一跃变为5.58万元!要想抢先得到奥迪A6L车型,得加价3万元!凯越伊兰特雨燕等车市新宠在订货之后还得让消费者等上两三个月……这样的景象,仿佛让人回到了车市“井喷”的2003年。

    李先生着实弄不明白,前不久还一片萧条的车市怎么一下子就欣欣向荣起来。他一心想买一辆十万元出头的新款车,跑了颐达、伊兰特、雨燕等品牌4S店,结果发现每一款车都是紧俏商品,经销商说的都只有两个字:“缺货”。原本打算等车市低迷的时候买个便宜,结果,李先生还是等了半个多月,才拥有了一辆伊兰特。

    不光新车走俏,一些上市已经有些时日的车型同样出现排队买车的情况。在成都,买威姿,排队,经销商形容是“来一辆卖一辆”;买富康爱丽舍系列的部分车型,排队;买特价波罗遭遇抢购,部分限量车型仍需排队;要买欧菲莱斯、狮跑等车型,消费者仍需排队等待!

分析篇
井喷 产销 供求平衡
  
    加价、排队购车现象“再现江湖”,不禁让人心生疑惑:去年下半年还在冰窟里挣扎的中国车市,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就变得如此火爆?难道车市又在重复2003年的“井喷”时代?

    不可否认,去年持币待购的消费者在今年车价大幅下调的愿望落空之后,已经开始释放消费力量,为今年上半年车市回暖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不过,在销售火爆的背后,还有许多原因,其中不乏汽车厂商刻意所为。而这些刻意的行为中,有些已经成为成都车市发展的隐患。

预期不足 产量过低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与2003年因为需求猛增导致的车市“井喷”不同,今年成都乃至全国车市出现繁荣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货源紧缺。

    去年储蓄的消费能力在今年上半年快速释放,让今年的消费需求旺盛。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汽车生产厂对今年车市销量预期不足,从而降低产量,无法支持迅速提升的销量。就算加上有去年库存车的消化量支持,仍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部分紧俏的新车型因为产量不足,而又没有库存车支持,更导致车型缺货严重。

短期提产 困难重重

    面对上半年不期而至的消费热潮,汽车厂商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销量提升,忧的是难以迅速提升产量,以迎接这波消费高峰。

    在上半年,北京现代东风日产、广州本田长安铃木等企业纷纷宣布扩产,广州本田从年产24万辆扩充至36万辆、东风日产从年产9万辆扩充至15万辆、长安铃木20万辆产能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其扩产幅度之高,让人感到吃惊。虽然产能提高,但是受零部件供应、劳动力等问题的制约,难以立竿见影。

以销定产 供货滞后  

    因为有了去年预期过高导致产量过剩的教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行“以销定产”的模式,厂家解释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

    “以销定产”有助于降低厂家产量过剩的风险,并且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但是汽车生产厂家根据经销商的订单来组织生产,必然有一个市场反应滞后,当市场需求猛然增加时,消费者就不得不排队等车了。

建议篇
服务 理性 市场规范

    因为供货量不足引发的供不应求现象,让上半年的车市多多少少出现了红火的“虚假繁荣”,不少生产厂据此信心百倍地提高产能,准备在下半年大干一番。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上半年的供销热将带来新的隐患,由于“饥饿疗法”等短期行为带来的“虚假繁荣”,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经销商对市场的错误判断,据此来提高下半年的产能,同样有可能引发产能过剩;一旦真实的市场需求量不足以接收厂家如此巨大的产能,那么整个车市又将面临去年底国内曾出现过的50万辆以上库存的“壮观局面”。

    如何才能为下半年的成都车市找到一个供求平衡点?听听业内人士的声音吧。

提倡理性消费 促进市场规范
建国汽贸总经理 赵锦辉

    厂家产能不足是今年上半年车市供求关系的主要关注点,此外,银根紧缩,造成很多汽车经销商进货量普遍偏小,因此形成了旺销车缺货、滞销车也缺货的局面,给消费者一种车市火爆的印象。此外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情况,也让部分厂商看准了这一点,采取了所谓的“饥饿疗法”营销策略。

    不过,现在的消费者趋于理性,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将越来越规范。

拒绝热销假相 服务树立品牌
奇瑞汽车西南分销处营销督导 张健

    一款新车上市后,的确有一个产能提高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出现断货情况,是正常的;某个品牌某款车型因为市场需求旺盛而出现排队销售情况,也是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的表现。但是如果某个品牌在上市很久以后,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甚至刻意压低产能,制造“供不应求”假相,则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品牌的不负责任。

    作为经销商,我们不能靠简单的“饥饿疗法”,来暂时地拉拢消费者,这种短期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从价格、销售、售后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最终赢得消费者的心。
本报记者 王飞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