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爱车如何度过清凉一夏(二)(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 14:19  新民晚报
  不少车主觉得夏季汽车油液使用与往常没两样,事实上,高温季节油液极易蒸发、氧化而丧失保护作用,最终造成汽车部件故障。可见夏季汽车油液使用学问真不小。所以,我们还是来听听专业汽车养护技师的建议吧。

  “食”之篇

  给爱车“清热降温”

  盛夏,汽车发动机开始变得不“安分”,有时在高速路上开着开着就发现车盖下冒起团团热气,停下打开车盖一看,水箱里的水已经“烧开”,还不时往外喷溅。这种状况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开锅”。

  众所周知,水具有热传导性,能将发动机多余的热量导出,所以车主在水箱内加注自来水用于发动机散热。但夏季炎热的天气导致汽车发动机工作温度升高,尤其在高速或长途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的工作温度更是一路飙升,而水的沸点低,发动机的高温很容易使水温达到沸腾。此时汽车最好不要继续行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夏季总不乏看到汽车支起引擎盖停在路边“乘凉”的景象。

  对付“开锅”,仅靠自然冷却或换水非但无济于事,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发动机过热会导致缸套和活塞摩擦加剧,机油润滑性降低,时间一长,会使发动机产生噪音,动力下降,油耗增加。而且水电解会产生水垢、蒸发、气蚀,逐渐侵蚀缸体、水箱及橡胶件,使发动机“伤痕累累”。所以夏季车主不可用自来水代替冷却液。

  冷却液是汽车发动机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散热介质,直接影响汽车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优质的冷却液沸点接近200℃,可保证发动机在正常温度范围内工作,还能对冷却系统部件起到防腐防锈作用及防止水垢产生,保证正常散热。但切记,稀释冷却液的水必须是蒸馏水,因为自来水内含有大量杂质会影响冷却液的使用效果。

  现在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无水冷却液”,因为不含水,一切因有水而造成的“开锅、气蚀、蒸发、水垢”等危害都不会产生,而且添加后可行驶里程达8万公里,这意味着加注无水冷却液后无需频繁更换,替车主省下不少心事。

  另外需要提示一下的是,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是造成发动机负荷过重的主因之一。若你的车已贴优质隔热膜,就能有效阻隔热量,因而减轻空调负荷,缓解发动机压力,降低“开锅”的可能。

  夏季汽车喝啥机油?

  汽车发动机“喝“的是机油,但夏季气温升高,发动机长期在高温下运作,加快了机油内添加剂的分解,燃烧不充分产生的污物与机油混合形成油泥,加速了发动机磨损、锈蚀,散热不畅,并引起机油变质。

  高温还会造成机油变稀、蒸发,润滑能力降低,不易在发动机部件表面形成润滑膜层。夏季发动机金属部件受热膨胀,缩小了部件之间的间隙,从而加剧发动机部件摩擦,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所以入夏后,应适当缩短换油周期并经常检查油质,如机油出现发黑、变稀、含杂质等状况,就应立即更换。

  不少车主认为高温容易造成机油粘度降低,所以夏季应选择粘度较高的机油。其实选机油不可一概而论,还须考虑车的新旧程度等因素。新车的发动机部件间隙很小,所以应选择粘度较小的机油,如SAE5W-30,而发动机磨损严重的车辆应选择粘度较大的机油,如SAE5W-40或SAE10W-40等。

  机油的品质也是决定机油高温保护性能的因素之一,优质的机油尤其是全合成类机油,不易氧化,可减缓机油劣化速度50%,确保在高温环境下,保持适当粘度,减少发动机磨损。

  养护专家提醒,每次换油时千万要同时更换机油滤清器,以防旧机滤内残留的被污染机油重新流入新机油中循环。

  别让空调“闹别扭”

  “空调”绝对是夏季的热门词汇,走到哪都离不开空调,开车也不例外。汽车在烈日暴晒下,车内温度居高不下,然而打开空调,不消几分钟,车内就凉爽了。所以夏天开车时,空调的使用最为频繁,但长时间使用,空调系统难免闹些别扭,比如空调开了一段时间后制冷效果却不明显,开和没开区别不大,这时车主就应注意,空调也许是需要加注制冷剂、冷冻润滑油。

  市面上的制冷剂主要有R-134a和R12两种,这两种制冷剂不容许互换使用,车主在选购时要看清楚制冷剂类型,一般压缩机上都会标明该车所适用的制冷剂类型。冷冻润滑油是配合制冷剂使用的,它通过增加汽车空调压缩机机件表面润滑,减少空调压缩机磨损,并增强压缩机的密封性,提高空调工作效率。

  空调制冷效果差除了制冷剂不足外,也可能是由于制冷剂发生泄漏。添加制冷剂前,应确认制冷剂是否存在泄漏故障,若有泄漏应及时修复,然后再加注制冷剂和冷冻润滑油。

  和风(本文资料由美车饰·汽车百货提供)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