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买二手车依然面临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 08:18  中国汽车报

  “五一”节前后,一些媒体纷纷报道:二手车井喷的日子不远了。然而,近日记者探访京城旧车市市场发现,制约井喷的因素一个不少:缺少第三方评估机构、车价探不到底 、 置换中心无旧车 ——

  5月25日,记者以买二手车人身份,在北京中联旧车交易市场转了一圈,发现买辆旧车还真不容易,找不到车辆评估机构、车价探不着底、置换中心有市无车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尴尬一:缺少第三方评估机构

  据有关部门对全国31个省市250家二手车交易中心(市场)的统计,2004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金额418.18亿元,同比增长16.92%,交易量134.08万辆,同比增长20.21%。

  这一增幅似乎让旧车市场经纪公司的伙计们变得懒洋洋,看记者诚心看车,才有伙计过来搭话:“大姐想看什么车?”“5万元左右吧,买旧车主要不就是图价格便宜吗!”记者认真地说。小伙子为记者介绍了富康、羚羊、夏利等品牌车型,记者很快与他聊到主题:“品牌倒无所谓,价格也能接受,只是对车况好坏不会辨别,有让人放心的评估机构吗?”小伙子有点尴尬:“我们这里没有评估机构,你要是信不过我们,就找个汽车修理工帮着看看。”记者心想真有什么问题,还是消费者自己的事,这样的交易怎么成。

  记者又找到另一家经纪公司,询问买车该如何评估、检测车况,这个小伙子一再向记者承诺,我们收上来的车肯定没问题,否则我们就不收了。听着是这么个理儿,记者只好提出找个维修工帮忙看车,谁知这个小伙子一笑:“维修工会修车,并不一定会看车况,你还是找个老司机过来帮看吧。”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目前的旧机动车评估还是采用市场本身的评估体系,这一评估价格与过户费有关。旧车市场评估出来的价格往往比经纪公司卖价还高,到目前消费者还难以找到公平、公正、被政府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二手车市场既卖车,又进行评估,同时收取过户费,致使一些二手车市场容易受过户费利益驱动,在评估上有失公正。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垄断角色并未消除,造成消费者买车始终云里雾里。

  商务部在评价目前的国内二手车流通市场时曾表示,作为新车流通的延伸,二手车市场目前发展仍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交易主体和交易市场功能单一、交易方式落后、不具现代营销手段;交易行为不规范、旧机动车价值评估随意性大、缺乏完善市场信息网络系统等。

  尴尬二:车价探不到底

  由于没有第三方评估机构,消费者对车况难以真正知晓,也就意味着消费者除了知道它旧,其他什么大毛病很难知晓,也就很难和经纪公司砍价,而经纪公司到底赚取了多高的利润,消费者心里也没底了。

  记者发现,中联市场里的很多二手车价格不低,虽然很多二手车仅开了一年就送到旧车市场来卖,但价格也仅比新车低几千元。记者疑惑地问旧车销售员:“这个车价是否高了点,毕竟这是旧车。”销售员们回答很干脆:“新车加上购置税下来得多少钱,这个价格全包了,比新车还是省钱。”记者心里寻思,新车降价这么快,他们收旧车时一定砍得很厉害,两头不少赚。

  记者从知情人士那里了解到,10万元以内的二手车利润率在3%~8%之间,而新车利润率则在6%左右。难怪很多旧车商得意洋洋,他们比新车经销商赚得多。的确,新车经销商赚取高额利润的日子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下已经改变了。卖经济型车的经销商利润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甚至在库存增加时还要赔本卖。现在,很多厂家、经销商开始涉足新车置换业务,就是看准旧车市场蛋糕大、利润丰厚。

  专家表示,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的汽车市场中,有60%的利润是在其服务领域中产生的,这其中便包括二手车置换、经销等伴随业务。目前国内远没有达到这一百分比。

  尴尬三:置换中心无旧车

  既然车场里的二手车让人没底,那么4S店应该可信得多,记者恰巧在中联市场里发现了一家可以置换汽车的4S店,记者想了解一下都有什么可选的旧车时,销售员一再向记者强调,我们收旧车也主要是为卖新车,如果你有旧车可以折价后买我们的新车。记者问:“这里的旧车不是也可以卖吗?”该人士希望记者写下自己想要的车型、年份等等,留下联系方式,告知如果有这样的旧车可以再跟记者联系。

  4S店开展旧车置换、以旧换新已有时日,何以有市无车?有业内人士告知,现在4S店置换新车业务量还可以,不过他们不会把新车和旧车一块摆出来卖,这样很尴尬。他们目前对旧车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租旧车市场场地卖车,二是跟旧车经纪公司联姻,三是联合起来进行拍卖。

  虽然4S店纷纷开展旧车置换、以旧换新等与二手车相关的业务。其相对完整的服务、检测体系被大家看好,但这里面仍然存在尴尬。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季君认为,汽车置换目前还存在瓶颈,这跟国家在政策上的不完善有关,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授予汽车置换品牌经营权,没有品牌经营权就如同没有正式的户口一样,发展不能名正言顺。 (本报记者  王文昭 陈建文)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