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众在华业绩为何急转直下 错在没有先发制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 14:03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大众在华业绩为何急转直下错在没有先发制人

图为大众汽车品牌集团新任主席贝瀚德博士

  “大众亟须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汽车市场,无论从产品、市场策略以及未来发展战略,大众都存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观念转轨问题,这肯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从2005年5月1日开始,44岁的贝瀚德博士出任大众汽车品牌集团主席一职,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在4月27日召开的会议上批准了这项任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毕睿德博士4月28日在汉堡召开的公司股东全体大会上表示:“此次对贝瀚德博士的任命,意味着两年前开始的集团组织结构重组工作全部完成。”

  与此同时,大众汽车集团董事副总裁、中国事务总负责人魏智博博士已年满65岁,根据合同,他将在2005年6月30日退休,他的职位将由大众集团子公司斯柯达汽车副主席瓦兰德接任。据悉,现任大众汽车中国区总裁雷斯能博士也将同时告老还乡。

  魏智博与雷思能的引退,年龄因素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是因为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急剧衰退,让多年来依靠中国市场利润作为支撑的大众集团日子很不好过。

  在华业绩大幅衰退

  日前,大众汽车一位管理人员承认,公司在中国市场出现了严重问题。这家汽车制造商表示,与前一年度相比,中国业务2004年的利润缩减一半以上,至2.22亿欧元(合2.87亿美元)。据透露,2003年仅上海大众的赢利就高达73亿人民币,合7亿多欧元。

  2004年下半年,大众在华的两个整车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业务量首次出现负增长,今年一季度,这种势头依然没有得到扭转。大众汽车,这个曾一度占据中国轿车销量50%的汽车巨头,面临着它进入中国20年来最严峻的考验。

  今年一季度,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业绩双双亮起红灯:一汽大众销售汽车52785辆,比去年同期下降23.4%;上海大众销售汽车46252辆,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挫了54.1%。南北大众合计销售汽车99037辆,还不及去年一季度上海大众一家的销量,两个大众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也从去年的31%骤降至今年的19.3%。

  高盛分析师4月时预测说,今年大众在中国业绩大幅下滑,将出现4.11亿欧元亏损,因而高盛将其母公司的每股收益估值调降四分之一。高盛此前估计,大众2003年的每股收益中,有多达2/3是来自中国。

  由于一系列车型日益老化,而高尔夫等较新车型没能打开局面,大众一直在苦苦挣扎。分析师指出,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大众在其业务较强健的时候缺少投资。他们暗示,4年前中国市场向全面竞争开放时,大众获得了一个坏形象。

  与此同时,大众的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业绩却突飞猛进,北京现代凭借155%的超速增长从去年的第五猛蹿到今年的第一,广州本田也以58%的高速增长将自己与上海大众的差距缩小到了1000多辆。可以说,大众汽车在华经营多年的霸主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大众在华业绩下降是个很正常的现象,甚至是个可喜的现象。为什么这么说?20年前大众在上海建厂时,外界也不看好,认为是在孤岛上造车,但最终却非常成功,为什么?因为这是中国政府支持的项目。大众在中国的20年,很长时间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营,得到了政府的大量扶持,这是它多年来独步轿车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它的份额下降,说明我国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市场正在国际化,越来越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特色。”资深汽车记者颜光明分析说。

  “大众亟须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汽车市场,无论从产品、市场策略以及未来发展战略,大众都存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观念转轨问题,这肯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他总结道。

  大众错在未先发制人

  应该说,大众20多年来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是非常有眼光的,大众在华的两家合资公司不但是成功企业的典范,而且对带动中国轿车工业的现代化发展、拉动中国轿车消费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年来,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的份额高达50%,再加上那是一个高利润的“黄金时代”,大众在华的业绩自然令人分外眼红。

  论规模优势,上海大众加一汽-大众,中国第一大和第二大轿车企业同属门下,大众的优势显而易见;论品牌接受度,20年来大众的“VW”标志驰骋华夏大地,奥迪的“四个圈”更成为高档豪华车的代表,没有哪个品牌比它们更深入人心;论产品线,从奥迪A6、A4,到帕萨特宝来、高尔夫、POLO桑塔纳捷达等等,没有哪个跨国公司比大众车型更丰富;论营销网络,20年来的苦心经营,南北大众加大众进口车网络,大众是第一家销售服务网点超过1000家的跨国汽车公司;论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度与适应性,20年在中国市场的历练,其他跨国汽车公司应该无人能出其右;论合资伙伴实力,一汽和上汽是中国最有实力的汽车集团……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应该指向一个结果,就是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的地位应该是不能被轻易动摇的!

  不过,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2004年以来,大众在华销量、利润急剧下滑,更让大众揪心的是,2003年大众中国还在大幅赢利,2004年赢利急剧缩水,今年更有可能陷入亏损泥沼!

  造成大众汽车中国业务下滑的许多因素是它所无法控制的。中国政府收紧了银行信贷,还减少了汽车经销商和消费者所能获得的信贷额。由于汽车价格下滑,许多潜在消费者持币待购。尽管这些因素对所有汽车厂商都产生了影响,但是高盛在其报告中指出,大众受到的冲击最大。

  不过,大众的主要竞争对手通用福特丰田、本田在中国的销量却在节节攀升,这说明,大众业绩下滑,更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从外部找原因。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众20年来在中国轿车市场独霸天下,但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时,大众显得缺乏进取心,想的更多的是守成,而不是开源。反映到其战略上,就是大众往往是在被动防守,而不是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因此,在通用、本田、丰田、福特、现代、日产等对手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大众的反应显得有些软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说。

  这位人士举例说,从2002年开始,中国轿车市场的价格战就一直没有消停过。本田新雅阁一降5万元,上海通用去年5月发起“突破2005”全线降价行动,既赢得了消费者的掌声,又明显促进了销量。大众对“价格战”则一直采取保守态度,始终宣称不愿降价,到2004年5月南北大众携手降价时,可以说先机已失。“如果大众趁一些对手刚进入中国立足未稳之际,主动出击,用价格战先发制人的话,局面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大众总是害怕降价牵一发而动全身,总是想守住已有的成果,但最终事与愿违。”

  多重问题需要正视

  去年5月,大众宣布重新调整集团在中国的业务结构,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作为统一管理中国业务的一级组织机构取代原亚太区,直接向大众汽车集团全球董事会负责,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责,行使地区总部职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组建了全新的领导机构———执行管理委员会,原大众汽车集团亚太总裁雷思能博士出任中国区总裁一职,全面领导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所有业务,直接向大众汽车集团董事副总裁、中国事务总负责人魏智博博士汇报。今年3月,大众集团又任命苏伟铭和许健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郭谦为生产优化技术部总监,苏伟铭和许健同时成为扩大执行管理委员会成员。

  大众组建中国区的目的,就在于将中国市场决策层搬到中国,以更加快速、准确地对市场做出反应。但业界人士却普遍认为,大众中国的决策明显偏慢,跟不上中国车市和竞争对手的节奏。许多人认为,2004年6月17日南北大众的联合降价应该更早一些,才会有力度!

  “大众目前最大的问题不在产品,而在体制!”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决策的缓慢和失误,主要责任应该由大众中国的决策层来承担。进入中国市场最早,积累的经验最多,但大众在应对中国市场的急剧变化和激烈竞争时,反而不如通用、本田、丰田这些后来者得心应手。日前,大众中国新挖来的副总裁,似乎又不被外界看好,用人的失误将造成一系列战略上的失误。上海大众方面,销售老总的频繁更换,无疑也对销售业绩造成了冲击。

  大众在中国明显存在着高层领导与中低层脱节、反应机制缓慢的问题。一个例子就是高尔推出时,高层主观地认为“低价就能赢得市场”,没有把市场定位搞清楚。另外,途安、开迪、高尔夫都是成熟市场下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对于中国多数是第一次购车的消费者来说,就显得有些“理念超前、市场滞后”。

  另外,居高不下的成本使价格缺乏竞争力,规模优势未能转化为成本优势,这一点大众已经吃到了苦头。在去年上海大众与上海通用争夺销量第一的宝座时,上海大众内部人士叫苦说,论降价,上海大众根本降不过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单车利润已经很薄,而上海通用每辆车则还有几万元的赢利空间。一位非常熟悉南北两个大众的资深记者指出,目前一汽-大众主要靠奥迪和捷达赚钱,上海大众主要靠帕萨特和桑塔纳赚钱,两家企业其他的众多车型利润非常薄,许多甚至快到“赔本赚吆喝”的地步了。根据上海大众提供的数字,2003年上海大众平均单车利润为18538元,这一数字在国内总利润前4名的主流生产厂家中,排在第四位。其他3家单车利润靠前的汽车厂家的平均单车利润分别为39671元、34253元和20669元。

  第三,南北大众的整合始终不见成效。南北大众在产品资源、采购、销售网络方面未能形成合力,给大众汽车的品牌塑造、成本控制造成了阻碍,要想真正整合南北大众,大众中国依然任重道远。

  第四,营销水平需要提高。一汽-大众与上海大众秉承德国大众传统,以产品为导向,过去对市场和宣传忽略太多,近些年才有所改善。与上海通用在营销上的长袖善舞,丰田、本田的精明相比,大众确实显得落后了一些。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是,大众的豪华车辉腾、途锐和低档车桑塔纳、高尔都是用“VW”的LOGO,这显然会拖累辉腾、途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高档形象。这说明大众在品牌塑造方面,不适合中国人“爱面子”的文化心理。

  记者 晏成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