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巨额利润驱遣 清净剂标准触发多方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 11:15   中国经营报 字号:

  5月1日,由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车用汽油清净剂》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在环保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这项能有效规范我国车用燃油清净剂市场,改善汽车尾气排放的国家标准无疑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由于配套实施细则的滞后和对其引发的巨大利润空间的“想象”,使标准实施的背后产生了更多并不“清净”的声音。

  利益之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我国汽油产量为5249.8万吨,其中出口540.7万吨,国内表现消费量为4709.1万吨。按照有关资料表明的国内汽车每年消耗我国汽油总产量的85%计算,那么在2004年,国内汽车“吃”掉了约4000万吨汽油。而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关人士透露,强制标准实施前的2004年,国内燃油清净剂的产量约为6000吨。按照万分之四(即400ppm)的添加比例,那么这6000吨清净剂则被添加到了1500万吨车用汽油中,基本占到国内汽车用油4000万吨的37.5%。

  如果按照目前实行燃油添加清净剂的城市的基本做法,即在中石化、中石油确定的汽、柴油零售价格基础上每升加价0.04~0.07元。那么包括中石化、中石油等在内的加油站每年仅靠添加清净剂后的提价就可多收入8亿~14亿元。

  8亿~14亿元的收入对于年销售过百亿元的石油系统来说可能并非什么惊人的业绩,但当记者以加油站老板的名义先后致电国内几家大品牌清净剂生产厂家寻问价格,表示希望大量购买时,却被惊呆了。

  由天津悦泰石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由中国石化销售公司和华北公司研制的“海龙”牌汽油清净剂每吨售价4.5万元,添加比例为500ppm;今年1月1日列入深圳市范围内强制推广使用的车用燃油清净剂产品“超美”牌,每吨售价4.5万元,添加比例600ppm;同样被列入深圳市添加名录的“艾木”牌,每4升的小包装售价180元(折合每吨售价近5万元),添加比例为500ppm。该公司销售人员进一步向记者表示,如果真要购买,价格还“有得商量”。

  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得到,每升油添加清净剂的成本只有0.01~0.02元。在随后接受记者采访的北京一家清净剂企业的负责人证实了这一推算。“北京市政府在给中石油、中石化的批复中同意添加清净剂的汽油每升涨6分,而我们清净剂的成本才1分多,那剩下的谁赚去了?”

  数据可以证明清净剂的“成色”。每升油多0.01~0.02元的成本,售价却可以提高0.04~0.07元;中石油、中石化一年8亿~14亿元的销售收入,平均利润高达近6亿元。而如果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预测的到2010年,我国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吨计算,由于添加清净剂后而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将至少高达17亿元。这还只是基于全国3成多汽车燃油中添加清净剂而得出的数据。

  经营之患

  如此丰厚的利润回报引发了行业垄断的可能性,而在国内成品油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中石油、中石化则更可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对此,业内多位专家均表示了对这种可能的担心。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汽车专业委员会胡成南秘书长告诉记者,他们正准备对此进行调查。

  其实早在1999年8月26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就颁发了《关于启动无铅汽油销售、全面推广应用汽油清净剂的通知》。《通知》要求,从1999年10月1日起,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所属加油站,全面启动无铅清洁汽油的销售。同年4月1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关于加强汽油清净剂管理的通知》中也明确强调:由销售公司牵头,组织汽油清净剂的全国市场营销工作。

  据有关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清净剂中就有“邦杰”、“海龙”、江西九江的“润京”和广东茂名的“车宝”等多个品牌属于中石化系统;中石油则有“飞天”、“科凌”等。“而在各省市中的地方品牌就不好说了。刚才提到的那些品牌至少占整个市场份额的10%以上。”中石化内部的一位人士也证实了这一市场现状——海龙、飞天等石油系统内部的品牌拥有销售系统的便利条件,其他产品进入这个市场就比较困难。“国家目前并没有一个准入制度,只要你达到了这个标准,就看企业做市场的公关能力了。”

  从公开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截至目前全国清净剂生产厂近百家、品牌100多个,而比较成规模的只有10多家。同时由于燃油清净剂产品科技含量比较高,研发和资金上的高门槛必然使市场资源掌握在少数有实力的企业手中。“对于其他品牌的清净剂,中石油、中石化设定了很大的壁垒,从正规渠道进入很难。据说中石化的加油站在清理非自有品牌。”曾参与标准制定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李孟良高工向记者透露。

  面对业内此起彼伏的“讨伐”之声和普遍的担忧,中石油、中石化方面并没有做太多的表态。由于“五一”长假,中石油负责媒体联系的两部电话很少有人接听,惟一接通的一次,记者只得到了“目前还无法披露更多信息”的答复。

  政策之忧

  如果说超额的利润回报是产生纷争,甚至形成新的行业垄断的诱因的话,那么政策的缺失和管理者的缺位无疑将使利益之争愈演愈烈。

  记者从专家处获知,清净剂加入燃油中,即可实现汽车在运行中自动清洗发动机燃油系统的目的。而据参与标准制订的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张欣高工介绍,油品本身就是烃类化合物。受目前我国的油品生产状况所限,汽车燃油中肯定有一些烯烃和芳烃。要想达到全部都是饱和烃,从满足汽车用油的供应量看肯定无法做到。由此可见,为改善国内,特别是一些发达城市的环境质量,在车用燃油中加入清净剂是一种必然趋势。

  但是于5月1日开始实施的《车用汽油清净剂》(GB19592-2004)国家标准只是对清净剂产品本身的质量标准做了强制要求,而没有更多的涉及市场问题。那么包括深圳、长沙、徐州、无锡等大中等城市的地方性强制添加政策又从何而来呢?

  “这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强制标准是依据国家环保总局1999年出台的《车用燃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在回答记者关于此次“清净剂标准”实施是否会再次引发地方出台相应的强制标准的提问时,国家环保总局大气处任洪言如是说。“但是,那个标准只有原则规定,很不具体。”任洪言说:对于“清净剂标准”,环保总局会出台“清净剂”的管理办法,但是暂时不会涉及到油的问题。至于何时规定在燃油中添加清净剂,加多少等问题目前还无定论,“但我相信应该会很快的”。正是由于管理细则未能及时跟进,从而导致了在强制添加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对是否添加、添加多少等技术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管。在已经实施的清净剂国标中,并没有单独指出用何种规范的设备提供给相关的监管部门检测,这无疑将成为继相关部门借检验结果排斥其他品牌,进一步巩固其垄断地位后的又一政策盲区。对此,李孟良强烈呼吁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同时加强执法部门有效的监管力度,确保消费者加到放心油。 作者:寇建东

(编辑:)

转发此文至微博 | 评论()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