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5上海国际车展从产能扩张向品牌建设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 16:37  中国青年报

  车展对汽车行业经济的启示作用,在今年举行的上海车展上被放大。2005年,国家“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以“汽车———让生活更精彩”为主题的上海车展承载着一种希望,一种将“自主品牌”梦想在下一个五年实现的希望。而“国际A级车展”的规模,也打消了人们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疑虑与不安,让人们乐观地面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虽然去年中国汽车市场增幅下滑,但我们对今年的市场总体持乐观态度。2004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过渡期,经过一年的调整,今年将逐步走向稳定。”近日,在上海车展的说明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理事长蒋雷预测,今年汽车市场的产销增长率为12%,产销量大概能达到560万辆,其中轿车260万辆。“我们基本认同这种发展速度,因为这与中国GDP的发展速度相一致”。

  蒋雷对记者说,今后两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将维持12%左右的水平。“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可能会再次推动汽车市场的发展,使之实现大幅增长。”

  蒋雷的预测不无道理,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设想,上海车展和北京车展互为补充,前者逢奇数年举办一届,后者逢偶数年举办一届。如此推断,2008年6月举行的北京车展,势必会起到为奥运会预热的作用。7月份,北京车展的余火还未熄灭,奥运圣火就随之点燃,这两个国际盛会的衔接可谓巧妙。

  那么,中国汽车市场会不会在3年后再次“井喷”呢?举办奥运会的初衷,除了扩大国际影响力之外,最具前瞻性的想法是通过奥运会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从目前来看,中国汽车业尚有充足的后劲,也许将成为奥运经济的第一个受益者。

  诚然,奥运会可以带来巨大的商机。但放眼这几年在国内举办的国际车展,俨然是国外品牌的天下。中国的本土企业面临的一大危机是,在巨大的市场机会来临时,不仅无法拿出优质的产品,反而会遭到跨国公司的“洗劫”。“十一五”是中国社会更加开放、与国际社会融合度更高的五年,但这也注定了外资在中国将呈现更加活跃的态势。蒋雷告诉记者,在“十一五”计划中,重点提出要加强汽车品牌建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5年的最根本任务。

  蒋雷称,现在中国的汽车品牌共有355个,其中自主品牌占69%,国外品牌占31%。载货车品牌有57个,自主品牌约占50%;客车品牌有158个,自主品牌占76%。“现在我们的轿车品牌比较弱,100个轿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只有37个”。

  蒋雷认为,1996年~2005年这10年,中国汽车工业主要是加强能力建设,其核心点是生产国产车来满足消费需求。目前已经形成了超过500万辆的年生产能力,居全球第四位。“随着规模经济的实现,形成了以拥有‘百万辆生产能力’的一汽为首的中国汽车军团,包括东风、上汽在内的国内主要汽车厂商,年产量也都超过了50万辆。由于生产能力的扩大,各厂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才会出现去年大幅度的降价现象。”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时候是所谓的“黄金发展时期”,许多国家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02年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1000美元,达到轿车进入家庭的起步阶段,轿车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蒋雷指出,这10年来,国产车的增长幅度超过了90%。但是,在汽车的家庭需求不断扩大的趋势下,轿车自主品牌却发展缓慢。

  商务部近期出台的《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中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较差,与汽车产业强国的差距很大,不及五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平均值的一半。该报告指出,从研发经费比率来看,国际水平为2.62%,而中国仅为0.63%;从研发经费投入量来看,国际水平为26.42亿美元,而中国仅有1.32亿美元。

  由于热衷于引进国外产品和技术,满足于享受引进车型带来的短期实惠,企业不愿在自主开发能力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由此导致轿车自主品牌数量偏少。“十一五”计划提出要加强汽车品牌建设,正是对这一状况的反思,也明确了中国汽车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这种现实下,今年举办的上海车展就有了相对重要的意义。当人们的生活条件由温饱向小康水平逐步过渡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各种诉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不可能抑制人们的购车需求,但当人们眼前不仅仅是国际品牌的时候,我们就有机会改变人们的选择。

  在上海车展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主要汽车企业如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奇瑞、吉利等,几乎都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最新车型,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品牌发展计划,这可能是本届车展最振奋人心的消息。

  本报记者 王超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