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商独资设厂趋势明显 中国汽车零部件空心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 09:49  中国汽车报

  “那是一场不对等的谈判。”每当回忆起合资公司成立之前的那段惊心动魄的谈判过程,一家刚成立一年多的某零部件合资公司的中方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3月3日,当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再次面对记者时,似乎还没有从那场不对等谈判的阴影中走出来。“原想我们的股权比例会更高一些,最起码也要达到50%左右,因为无论是资金,还是设备、厂房情况,我们都有足够的筹码,况且合资公司的前景相当乐观。但外方始终不让步,因为技术掌握在人家手中,如果外方不达到他们的目的,肯定不会将技术给我们。为此谈判曾一度中止过,最后没有办法,中方作出了让步。最后外方股权比例为67%,中方股权比例为33%。而在这场谈判中,中方失去的不只是利润,最关键的是对技术的控制权。合资公司虽然成立一年多了,但外方始终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闭。”

  而这种现象,据记者多方了解,在零部件行业中并不少见。一位行业人士分析指出,在零部件行业,外方独资或控股的趋势已相当明显,尤其是在核心关键零部件上尤为突出。

  外商独资或控股趋势明显

  “从去年开始,天津开发区中已有四五家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变为外方独资企业了。”天津开发区统计科的侯科长对记者说,虽然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统计,但据他估算,现在天津开发区外方独资的零部件企业,已经占到天津开发区零部件企业总数的60%,或更多一些,合资零部件企业占40%左右,而这其中绝大多数又都为外资控股。

  “目前,合资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的主体,比如博世、电装等有集团背景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还是会找合作伙伴的。”民族证券的曹鹤告诉记者。

  “要实现本土化,一定要与当地的企业合作。”曹鹤与国泰君安负责零部件上市公司研究的许运凯都认为,毕竟当地的人对情况比较了解,但合资的方式在改变。最近,新建立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多是独资或主要由外资控股的,而老的零部件企业也开始向外资控股的趋势转变。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定意义上讲,在零部件产业中独资或控股的战略,更符合跨国汽车集团的在华利益,很多零部件企业在进入中国之前,就制定了这样的策略。

  “外资想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在技术上控制中方。”海通证券的胡松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对整车企业的外资投资比例有限制,外资占股比例不能超过50%,但对零部件企业却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合资后中方也有可能被踢开

  2004年年中,亚新科在庆祝来华10周年时,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克介绍,从1994年开始,亚新科陆续收购了10多家国有企业,零部件涉及橡胶件、活塞环、燃油喷射系统、铸造件等。目前在中国已拥有13家零部件制造企业和36个销售中心,而其中的很多企业以前都是合资形式,后来变成了独资形式。

  “到目前为止,中国合资的零部件企业被外资完全收购的案例虽然不多,但确实存在。”许运凯说。据他了解,完全收购的主要是汽车的关键部件,如发动机等。“这些关键部件因为有一个技术保密性问题,有集团背景的零部件企业的母公司当然希望发动机企业独资,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技术。”

  而民族证券的曹鹤则认为,外方完全收购的案例应该发生在生产通用性零部件的企业上。

  “当外商在中国建立了完善的整车配套体系,打开了中国的市场,必然会踢开中方。”几位专家同时分析认为,外资为了达到独资或控股的目的,一般会采用四种方式:一是全资收购;二是外方增资,而中方却拿不出足够的资本金跟进;三是外方先让合资企业经营恶化,再实行恶意收购;四是外资先退出,再寻找机会重新杀回。

  防止空心化零部件企业要早做准备

  对于中国零部件企业来说,在外方的主导下生存,一定是弊大于利。

  “国内很多优秀企业还是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只是没有国外同类型企业做得好罢了。”许运凯认为,有些合资的零部件企业,短期内中方会获得一定的利益,但从长远看,依靠外方来获得技术是不现实的。为了防止技术空心化,中国零部件企业必须早做准备。

  胡松认为,中国企业要靠合资来改进技术是不现实的,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不能总跟在外国技术之后。所以,中国零部件企业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实力,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零部件企业规模尽快做大,尽快向模块化方向发展,尽快降低成本,拓宽原材料采购渠道。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鼓励国内零部件企业跨区域并购。 (本报记者 霍 诺)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