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新浪首页 > 新浪汽车 > 华南旅游景点专题 > 正文

看冲口风物 见聚龙风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 10:03 南方都市报

  影像笔记

  我已经是第三次来拍摄聚龙村了,前几次拍摄认识的老阿姨还住在那幢老房子里,而上次拍过的小姑娘已经明显长成大姑娘了。

  时间在流逝着,而古村仿佛停顿在历史的某一个时段,保持着清新的面貌,有一种 淡定的气息。

  古村旁边的城市在变化。

  这一次,我把古村对面的菜地拍了下来,相信没过多久,这小块菜地,就会从城市中消失的。

  村游直通车

  从鹤洞大桥转入芳村大道,不远处就可见一条河涌从芳村大道下流过,这条河名为涌口涌(这一带叫冲口街,冲口可能是涌口演变而来),在离花地大道大约150米处流入珠江。沿这条河涌逆流而上不远,河岸边的青砖古建筑群落,就是聚龙村。

  地方志

  芳村区的聚龙古村,今天看来是城市中的村庄,其实在100多年建村前,这里仅是河涌两岸的荒地,来自台山的邝氏家族几兄弟,看准了这块风水宝地,聚集族人,在这里集资建村。

  无论是建村的方式,还是古村后来的发展,都让人感受到聚龙古村与城市一脉相承的精神。

  小村纪事


聚龙村目前仍然保存有完好的19幢宅院,都是两层砖木结构的青砖房,分成三竖巷六横巷,排列相当整齐有序

  一脉相承的海洋文化

  清代,冲口分属番禺县祟文二十四乡的冲口、招村、墩头3乡。那时的芳村冲口一带,还是一片河滩沙地。

  尽管如此,这里却和富饶的广州一水相通,海洋的气息直逼而来。

  芳村现有河涌68条,其中,主干线有7条,花地河是其中之一。在花地,以花地河为中心的河涌有13条。花地河,古时称山村河,南起珠江佛山水道,北至珠江北航道,全长8100米,平均宽度为35米。在和花地河相通的河涌中,除此之外,较为大型的河涌有塞坝涌、秀水涌、大冲口涌。

  塞坝涌,古时称塞坝河,其北起珠江北航道,西至秀水涌,全长1500米,平均宽度16米。

  秀水涌,古时叫背底水、五眼桥涌,南起花地河大细海,北至五眼桥村,全长1900米,平均宽度18米,涌上有著名古迹——五眼桥。

  而今天从聚龙古村前流过的珠江支流,叫做大涌口涌,古时称涌口涌,东起珠江河,西至东漖村,涌上有古桥毓灵桥,全长2200米,平均宽度18米。水可以让城市灵动起来,这样一段水域,不但让冲口和城市相接,而且让它尽享港口的繁华。

  搬到城市的村庄

  广东台山姓邝的家族看中了涌口涌边的活土,最初购买这一带的土地是用来种田的。

  清末光绪五年(1879年),邝氏一族到番禺崇文社大冲口买下土地200亩,其中100亩用于建房子,准备出卖;100亩用作耕地。此后的十年间,200多邝姓族人陆续从地少人多的台山县新昌村迁居此处。光绪十五年(1889年),聚龙村建成,共建楼房20幢,1914年增建一幢,共21幢。其中19幢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占地面积5978平方米。

  这19幢宅院形制基本相同,都是两层砖木结构青砖瓦楼房,分成三竖巷六横巷,排列得整齐有序。

  从聚龙村走出至芳村大道东,路边的沙洲小区街口有一条文化长廊由外向内延伸,长廊内有一幅“冲口风物图”。这幅长26米、高2米的巨幅大理石的线雕画,是目前广东省的社区中最大的社区线雕画之一,它以《清明上河图》一般的笔法,从名胜古迹、工商贸易、民俗风情等几方面展示清末民初冲口涌两岸的繁荣景象和社会风貌。

  这幅线雕画描绘了当年冲口的繁荣景象,河岸边有造船厂,有机械厂,有外国人的教堂,画面上的协同和机械厂,就是中国最早的柴油机厂。

  现在有人说当年聚龙村的建村模式,有点类似今天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确实如此,事实证明,当年邝氏的选择并没有错,冲口拥有1.5公里的河岸线,从清代至民国年间,已出现“冲口圩”集市贸易。抗战前,大冲口涌两岸已是工坊、店铺成行。丰水期,千吨海轮亦可在冲口靠岸。沿岸有上级驻街单位35个。日军占领期间,悉被焚毁。

  瓜田夜话

  正在消失的过去

  走过芳村大道,在涌口涌转下,没走多远,就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的青砖建筑群,这就是聚龙村。今天的聚龙村内,还有不少居民,不过其中大部分都已经不是邝氏的后人了。

  大部分宅院都大门紧锁,不过走在巷子中,还可以看到从院落中伸出的木瓜树和空心葡萄的枝叶。

  我们采访的时候,恰好有几个中年人也来“访古”。他们是当年聚龙小学的毕业生,其中一位先生1962年小学毕业,和家人一起去了香港。在他的印象中,村口的老榕树没什么变化,当年他们经常在榕树下荡秋千。小学和村落之间的院墙,则是后加的。他还记得,以前住在这里的同学,好多都是父亲是船员,所以来到了广州,可见,涌口涌一带码头的繁华,甚至已经影响了这里的居民构成。

  他们印象中的聚龙村是麻石板铺地,屋檐上都有不少砖雕,今天屋子大概的模样没变,但这些细节却已经消失了。聚龙小学也已经改名叫冲口小学了。

  今天的聚龙村,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村后面就是电镀厂,机器轰轰作响。芳村区有计划在河涌两岸,修建风情一条街,到时古村会是其中的一部分,也许只有到那时候,有关古村的完整记忆才能够恢复,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古村,已经离它过去的样子相当遥远了。


大宅内的窗花之精致简直有点让人无法想像

  和我们采访过的许多古村不同,聚龙村的骨子里是属于城市的。它的类似西关大屋的建筑,它的村落的布局,甚至整个村落赖以繁衍生息的方式,都和城市最繁华的区域有几分神似,尽管它最初是离开家乡的农民为生存而寻找的另外一块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但它却始终不是根植在土地上的,而是移民的,漂泊的。它不是农业社会的缩影,而是处处显露着商业的气息。

  古村名流

  有黄金巨子 有商务领事

  聚龙村人杰地灵,是有名的风水宝地,据传地下有一条龙脉,因而得名。

  聚龙村先人从台山迁来,100亩的土地不足以维持生计,农业已经不是村民安身立命之本,也许正是这样,他们才能够走出村落,发挥出自己的商业才能。据说当时村人主要靠在广州市内开茶楼、设金铺、办鞋厂维持生计,故居12号的邝伍臣,曾创办了邝美南兄弟鞋厂、天元茶楼(即现今广州清平饭店的前身)。“龙凤”和“大众”两个皮鞋厂的工人都在六七十人左右,产品远销东南亚。故居1号的邝明觉,曾在广州太平南路建有10多栋商铺;故居21号的邝衡石,是清末民初的“黄金巨子”,在香港创办有“丽兴金铺”。

  而故居3号的邝其照,则曾任清朝政府派驻新加坡的商务领事、驻美商务参赞助理等职。商而优则仕,异乡人通过努力,也赢得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游村惊梦 

  民宅:类似西关大屋

  聚龙村16、17、18、19号房屋被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部结构保存得最为完整。从这几幢建筑可以看出,古屋是青砖、石、木结构,入口设腰门、趟栊和厚木板大门,和西关大屋相当类似。二楼的外立面凹进去,有些雕花窗装饰。屋顶设平台、可晾晒及登高观景。现在不少人家还在平台隔出小阁楼来。

  屋内三道木雕屏风,分隔出门官厅、天井和正厅。第三道屏风的上方是神楼,饰以金碧辉煌的木雕。大厅两旁则是对称分布的四间房。

  从这些民居看,聚龙村的建筑更有广州城市建筑的特点,和一般的古村民居颇有一些不同。

  布局:绕村曾有3米高的围墙

  聚龙村按井字形平面布局,建有七条街巷,纵横整齐美观,错落有致,每座民居院落占地约200平方米,坐北向南。21栋建筑前后分三排,前排有独立庭院,中间一排与前排相连,第三排比前两排稍高,前面有一条宽6米的街道,显然最后一排应该是大户人家。

  与传统的乡村布局不同,村口没有水塘,只有涌口涌缓缓流过。也没有太多宗祠建筑。

  据说建村时,绕村曾建有高约3米的围墙,在围墙的东南、西北角各建一座高约20多米的更楼(又称炮楼),用来看更巡视,护卫村落。村的东面曾建有一座占地面积约500多平方米的祠堂。现在围墙、更楼、祠堂已不存在,仅东更楼尚存底层局部。村内建有地下排水系统。

  在聚龙村,传统的古村落中家族势力的影响感觉并不明显,一种商业的自由气氛以及中国人特有的谨慎品格贯穿在建筑之中,别有意味。

  石碑记事:看见传统村落的影子

  冲口涌旁边,芳村大道东侧的招村大街内有一间招氏宗祠,是招氏的后裔所建。招村大街一带原属招村,建于清末,原为招姓居民所建。今天招村大街仍有几处民居还保留着旧时的模样,青石板铺路,红砂岩做墙脚,镬耳墙。

  涌口涌岸边,新的招氏宗祠对面,有一两块石碑,可能是族人所立。据介绍,两块石碑是用来夹旗杆的。石碑上刻有立碑年代和简单记事,记录族人在科举中有良好表现,受到表彰。

  宗祠和石碑,倒还保留着一点传统村落的习俗。

  唯见风物

  冲口风物之生菜会

  《冲口风物图》中描绘了冲口一带生菜会的盛况,这也是这一带颇有特色的民俗。

  画面上人头攒动,显示出当年冲口一派热闹的景象。有人在舞狮,有人在擂台上比试拳脚;有人留连在连排搭开的戏台前看戏,生菜会是一个民间节日,吃生菜包是节日的重要内容,这幅图画之中也少不了表现卖生菜包的摊档生意红火的样子。

  而溪流之中,搭有竹排,一些少妇正在摸螺。据冲口文化站蔡国光站长介绍,这是生菜会的一个传统风俗,传说少妇们伸手在溪中摸到第一把如果是螺,则将生儿子,如果摸到的是蚬,则将生女儿。

  涌口涌上赛龙舟

  聚龙村对面的涌口涌,直通珠江,离聚龙村不远有一座毓灵桥,既是交通要道,也处在冲口的中心位置。每年端午节,桥下都锣鼓喧天,迎接龙舟比赛胜利的英雄。

  今天的聚龙村坐落在冲口街陇西与招村之间,村口正对一湾河水,整修过的河岸两边种着整齐的树木,河边还有一片花地,一畦淡黄色的小花在一片灰色的背景中显得格外耀眼。

  今天聚龙村外的水道中,还埋着临村的三条龙舟,我们采访的时候,正有几个村民,下到河中,把其中一条挖出水面。据说因为龙舟埋藏较浅,村民担心晒坏了龙舟,所以特意挖出来重新埋在河泥中——这也是保护龙舟的最好方法。

  黄皓

  文/张丹萍 图/黄皓



评论】【汽车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分类·加盟   05暴富行业揭秘 一单生意收回投资
·开唐林香烧鸡烤鸭店 ·05年做什么赚钱快?! ·治疗高血压新发现! ·治失眠头疼精神忧郁症
·1.2万办厂:年利100万 ·加盟哈佛幼教,赚疯了 ·创业好项目,发家百招 ·如何治皮肤白斑鱼鳞病
·女人爱,当然赚钱快! ·投资1000元:利润惊人 ·90个项目赚钱真快! ·肝病为何久治不愈?
·05百姓赚钱好项目联展 ·1000个好项目赚钱快! ·皮肤病皮肤白斑要防治 ·女人,快乐的秘密武器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C)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