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双稳健政策下的汽车产业“稳”字当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7日 11:17   中国汽车报 字号:

  2004年,中国汽车业在市场低迷中度过了一年。与前两年的“井喷”行情的亮丽相比,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十分逊色。在2005年来临之际,中国汽车业将要面临一个怎样的发展环境?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会有怎样的发展可能呢?相信这是业界关注的问题。

  2004年汽车业与宏观政策息息相关

  回顾2004年的发展,我们不能不看到,国内汽车市场的变化,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是息息相关的。在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冲击之后,中国经济以强劲的活力出现反弹,在政府的财政政策配合之下,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势头在2004年,却很快演化成了投资过热的迹象。

  中央很快明确了宏观调控的方针,并出台了一系列行政的、法律的以及市场化的手段,来抑制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中央严控了土地与信贷,实际上是关掉了两大资源的闸门,对市场的冲击十分明显,有效地遏制了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然而,“一刀切”的紧缩信贷,其后果之一,就是对许多行业形成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击,汽车业也在其中。尤其是2004年在汽车消费信贷上的政策急剧转冷,对汽车消费市场的转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在中国经济中,过去曾经出现过“亮点经济”的现象。而汽车行业一度扮演了“亮点”行业的角色,吸引了大量业内、外资本的投入,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也拉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不过从2004年开始,这种情况发生了显著转变。过去由房地产和汽车行业扮演的“亮点”角色,已经出现了大幅度的转换,向能源(石油、煤炭)、电力、基础原材料等行业转移。

  宏观政策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国内汽车业2004年发展态势的变化。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的变化也将影响到2005年的汽车业发展。

  “双稳健”成为2005年国内经济的基本政策框架

  2004年12月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

  宏观政策的变化在财政政策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些。由前几年的“积极”转为“稳健”,实际上就是积极财政政策已经退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解释,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需要,目的是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容易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稳健财政政策的变化,一是表现国债投资项目的缩减,据了解,2005年中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会降到800亿元人民币左右,比2004年减少了300亿元。二是表现在财政投资的方向和侧重点会有所改变,估计在“三农”、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教育、文化等产业的财政投入将加大。

  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提法未变,但新增贷款的盘子估计会压缩。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估计,2005年,全国新增贷款将达2.3万亿~2.5万亿元,与今年2.6万亿的规模相比,继续呈现压缩的趋势。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属宏观政策,在笔者看来,宏观政策的调整对于2005年的汽车业来说,影响并不那么直接。对于今年汽车市场来说,影响更大的还是宏观经济增长是否给消费者带来信心,银行的信贷环境是否出现显著好转,汽车消费环境是否改善,以及今年汽车进口关税下调等多个因素。

  2005年汽车市场景气恢复不乐观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数据,2004年前11个月,国内汽车产量为466.5844万辆,同比增加16%,汽车销量458.3277万辆,同比增长17%。如果2004年12月的汽车产销表现理想,预计2004年产销量会突破500万辆。但相比2003年的增速,2004年的增长明显放缓。从目前的信息看,商用车市场保持正常水平,但轿车生产情况则十分糟糕。从去年7月开始,轿车生产除了8月份同比微幅增长0.38%外,其他月份都是同比负增长。2004年前11个月,累计轿车产量为214.4867万辆,同比增幅下滑到15.95%。如果再看市场气氛和价格战,国内汽车市场可以称得上惨烈。国家统计局公交司一位专家甚至表示,中国汽车企业正处在增产不增收的境地,去年11月份汽车整车业利润继续明显下降,已处于全行业亏损的边缘。

  去年惨淡的市场形势,对各家汽车厂商今年的预期已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今年初两项新政策的实施,将影响到消费者对车价的预期:一是进口汽车许可证、进口汽车配额的取消;另一个是关税的降低。据了解,国内一些主要汽车生产厂家,在安排今年计划时,产量安排很多都低于去年。这种情况值得重视,这意味着:一、生产厂家认为今年的市场行情仍将很冷;二、今年对汽车生产的投资规模将会缩减。看来,汽车厂家对于2004年的市场冷清,已是心有余悸,对今年也难有好的展望了。

  还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的汽车业正处在调整期,在完成行业调整后,预计下一轮高产会在2006年底或2007年到来。因为那时国内车市应该初步完成了中低档车价格和国际价格的接轨,汽车业的增长开始实实在在地取决于国民的需求。

  笔者认为,对于今年汽车市场影响最大的因素,就要看消费了。而影响今年汽车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汽车信贷环境是否会变化。在外资或合资汽车金融公司暂时还难有大作为的情况下,今年商业银行对汽车信贷的松紧,对改变市场环境至关重要。

  汽车业如何应对2005年的汽车市场

  对于汽车业来说,首先必须明白两点大环境。一是市场竞争还会加剧。随着2006年中国加入世贸5年保护期的结束,中国汽车市场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将更高。这意味着,在中国的汽车厂商只剩下1年多时间,就要与国外汽车基本处在同一水平进行竞争。一旦国外同类汽车跨过25%的关税门槛进入中国市场,这种竞争将十分激烈。因此,2004年即使车价再降,利润再减,各个厂家也不敢放松投资和推出新产品。

  二是国内汽车市场在2005年肯定是一个“常态”市场。所谓“常态”市场是相对于前两年“井喷”的非常态而言。汽车价格将趋向合理的水平,汽车制造商的平均利润率将会降低,国内汽车市场的规模将呈一个有限但持续的方式增长。

  在上述背景之下,对国内汽车业是一大考验。

  笔者认为,如果今年的市场环境没有明显改善,一些实力较弱、缺乏竞争力的厂家,可能会在今年开始退出市场。在宏观调控和新汽车产业政策的背景之下,国内不会鼓励没有实力的投资者继续向汽车业进行投资,一些没有实力的市场参与者将会退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市场的洗牌。一些地方性品牌虽然会得到地方政府的继续支持,但地方政府现在也要考虑支持的成本问题。

  市场在洗牌淘汰一些“体弱”的竞争者时,对另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就是机会。随着市场的整合,汽车业内的收购与兼并将会增多。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一轮洗牌可能不是汽车业外的资金大量涌入业内,而是有一定实力的厂家去吃掉一些弱者。此外,汽车业外的资金涌入的情况会大量减少。在这方面,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将会发挥较明显的作用。

  对中国汽车业来说,2004年是一个转折之年。今后的中国汽车市场,将进入一个相对持续、稳定的增长阶段,这是一个更加成熟的市场。能熬过去年并顺利度过2005年的汽车厂家,将有机会分享到未来市场的利益。(北京安邦咨询公司副总裁、高级分析师 贺军)

(编辑:)

转发此文至微博 | 评论()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