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苗苗车评:入世三周年 又是新起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1日 17:41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第二届广州国际车展也许开得并不轻松,因为中国“入世”已经三周年了。中国的汽车工业经过三年的“大跃进式”发展,正在呈现出超出想像力的崭新格局。三年前有谁能料到,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戴-克、日产等各大世界汽车巨头,会以如此加速度的方式向着潜力巨大却又是“初出茅庐”的中国市场迅猛推进。即便是一年前的首届广州车展,场面也远不及今日之火爆。这说明,不是我们的想像力贫乏,而是“市场经济”的形势发展太快了。面对这个高效率快节奏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各种“可能”都会令我们处处掣肘,步步被动。

  是的,中国“入世”三年来,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新的变化,但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让我们亲身体验到了什么是市场经济,同时有了太多的感触与更深的领悟。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理性告诉我们:“入世”不等于接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亦将随着中国全面入世时代的到来而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理想光泽。

  应当承认,既然我们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大家庭,就要放弃“小家”的游戏规则,严格认真地履行我国对于世贸大家庭的郑重承诺。

  一则来自权威部门的最新统计表明:今年前9个月,我国对外贸易仍在高速增长,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了36.7%,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按此预计,截至年底,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很有可能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的大关。但也有让人沮丧的信息接踵而至,譬如有专家预测说,加入WTO,中国汽车市场的多元化时代,亦将随着各种洋品牌汽车的“井喷”在国人面前同时现身。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是我们的国有企业再次擎起“民族情感”的大旗,成长中的中国消费群体也未必会买你的账,因为“爱国”与“物美价廉”是两回事。

  但是,中国是在前进中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就像中国的市场经济虽然尚未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却毕竟脱离了“计划经济”的阴影且一路前行。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下一步的路应该怎么走,以及怎样走才能称得上是“好走”。

  我以为,若论对于中国入世的“回报”,首当其冲的莫过于我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因为WTO不仅接纳了中国,而且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才华展示提供了比天空还要广阔的舞台。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9个月,我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279家,同比增长9.2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6.92亿美元,同比增长21.01%。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认为,吸收外资的迅速增长,不仅“拓展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带动了全球生产链条向中国的快速延伸”,而且“为中国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成为面向全球的重要生产基地和技术开发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华社在披露这一消息时,使用了“引进来”的字眼儿,目的是同“走出去”形成鲜明对比。的确,从“走出去”的角度看,“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对外劳务合作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而且还有更为详细的数字加以证实——截至今年5月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772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21.96亿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贸易企业523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3.6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012亿美元,合同额1408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283.3亿美元,合同额340亿美元。这组数字足以说明“中国正在成长为一个当之无愧的世界贸易大国。”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走出去”的步子还是迈晚了,而且已经丧失了一些宝贵机遇。即便是铺天盖地充斥着美欧市场的“中国制造”,至今也还没有一家企业真正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行列之中,“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这说明,我们的“走出去”还是一条短腿,应该急起直追,不能有“半点的犹豫和懈怠”。一位联合国贸易组织的官员说:“在新的世界版图上,中国正在脱颖而出,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发动机。”这个比喻虽然听起来不大舒服,但却比较贴切。或许,“发动机”正是中国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正像美国总统布什第二次访华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富有活力的国家”。

  在我看来,“活力”既包含着前进所需的动力,又涵括着市场经济的灵魂——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同时也是中国得以实施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支撑点,因为这个“活力”的源头,就是13亿不会被困难所吓倒的中国人民。

  有了这个认识和心理准备,对于未来的路将如何走,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难关了。但是,现实还是需要正视的,就像跨进“入世”这道门槛儿时我们已经遭遇的种种非难一样,除了熟悉和掌握“人家的规矩”之外,我们自身是不是也应该舍弃些什么。我们的企业,是不是应该从现在起,从本届广州车展起,完完全全地“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我们的政府是不是应该从政策制定的角度也来个“与时俱进”,把那些仍在羁绊着国企老总们手脚的一道道绳索尽早斩断,使他们彻底摆脱“一纸调令”的阴影,从而使躲藏在他们心灵中的“短期行为意识”驱逐一空;我们的消费群体是不是也应该从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角度出发,理性地为自己的未来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角色,不要让缠着陈旧观念的“裹脚布”迈进新生活的门槛儿。

  总之,中国“入世”后,过去那些“长官意志”、“红头文件”、“行政干预”……种种曾经的经验与办法,都将被与时俱进的脚步声所淹没!只有高屋建瓴地看待未来,与地球的脉搏一起跳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融入到“世界大家庭”的时代大合唱之中。从这个意义上看,“心理准备”不是新的起点,又是什么?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