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改革汽车工业体制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汽车大国,但离汽车强国还相距甚远。”在22日举行的2004年中国(广州)汽车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邵奇惠如是说。他指出,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汽车在中国也将会有一个持续几十年的较快增长期,但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汽车必须处理好三大转变: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革汽车工业体制。
在汽车产业进一步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一个国家的框架内另行建立起既完整又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体系是很困难的。邵奇惠认为,我国汽车工业最现实的崛起之路,是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尽快融入汽车产业的全球分工体系,确立中国汽车强国地位。
“以前我们都是讲国内合资,开拓国内汽车市场,但新增长方式的核心是强调走出去,实施积极的出口导向战略,”邵奇惠认为,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就是汽车产业链的全球配置,不再局限于一国的地理范围内。“我国汽车业的基础性发展条件是拥有世界最有潜力的国内市场,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基础和庞大的整车加工体系,国内又有较强的制造业整体能力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确立汽车强国地位的惟一途径就是走出去,逐步抢占和融入全球汽车产业分工体系。我们可以依托国内市场和基础资源,不必冒很大的风险就走出去,这是我们的后发优势所在。”
而中国汽车能否顺利走出去,前提是必须优化目前国内汽车工业的经济结构。邵奇惠认为,从横向结构看,现代汽车工业中零部件企业已经越来越深地介入整车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当中,同整车厂同步开发甚至超前开发。“中国汽车产业要走出去,汽车零部件产业将成为走出去的先锋和主力。因此,我国必须优先重点发展零部件产业。这正是我国汽车工业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调整布局、提升档次的最佳时机,也是我国汽车业切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的最佳时机。”
从优化汽车产业纵向结构看,邵奇惠提出“要特别强调提升销售和服务水平”。他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开始步入大众消费阶段,汽车业能否保持几十年平稳较快发展,并不取决于生产环节,而主要是受制于汽车的消费环境和服务水平。“中国目前的汽车销售和服务工作,是在汽车井喷式增长的暴利环境中形成的,不仅缺乏以消费者为本的营销理念,也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效的营销服务网络、多种深度服务体系和合格的金融保险支持,尤其是缺乏宽松的消费环境。”他指出,“优化纵向结构,较多的涉及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应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解决。”
随着我国轿车产量迅速攀升至较高比例,同时众多汽车不断推出、车价普遍下调,表明轿车高利润时期已经结束,我国汽车工业正步入良性发展时期。邵奇惠认为,面对较好的发展机遇,我国汽车工业体制性障碍显得很不协调。“主要是地域过度分散,大企业集团之间的合作几近于零。这有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和审批制度的原因,也有处于成长期汽车企业对某些区域政策的依赖的原因,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然阶段。从根本上看,这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生产方式的积淀。”
然而,汽车工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市场竞争是不讲对历史的理解和现实的宽容的。因此,邵奇惠认为,“在这种条件下分散的、主要依靠地方驱动、支持的汽车项目和行政性集团风险将越来越大,汽车业将呈现区域集中趋势,产业集群将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因此,邵奇惠建议,必须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改革、调整步伐,吸引更多的多种所有制企业进入汽车业,形成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同时调整有关政策,用市场经济法则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化的速度。
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