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话就说:轿车价格难以跨越的两道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 14:20  中国青年报

  中国轿车市场的冷清局面,已经持续半年多时间了,大大超出了很多人的心理预期,包括我们的一些汽车专家。

  5月份轿车市场销售开始大幅下降,经销商一片恐慌,汽车界的专家们还觉得他们的反应有点过度。按照专家们的分析,市场下半年是一定要回暖的,尽管也说过对市场预期不可过高,去年那种市场井喷是不可能再出现了,但最保守的估计,同比增长也不会低于20%。到7月初,一位权威的人士发表谈话,仍然坚持今年的汽车增长不会低于20%,其中轿车增长不会低于35%,甚至能达到40%。

  现在看来专家们的乐观估计可能要落空了,10月份汽车销售又较上月下降了7.83%,累计增幅仅有17.59%,其中轿车下降了7.99%。而去年11、12月尾巴又翘得很高,增幅分别为67%和111%,今年11、12月即使有所增长,负增长也已是确定无疑了,全年增幅恐将难以达到两位数。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看来销售商的直觉更接近事实,毕竟他们是在市场的第一线打拼。

  表面看起来,目前市场有点类似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夕,消费者期待心理严重,期待车价大幅下降,因此持币待购;现在人们又在期待明年中国进口汽车许可证的取消,期待2006年进口汽车关税降至25%。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又不尽相同。

  现如今国内汽车市场上,进口汽车所占市场份额很小,不足4%,而且基本集中在中高端产品上。而购买高档车的人群,一是数量很小,二是这些买主对车价并不敏感。在中低档产品市场上,进口车已经不具备价格优势了,连跨国公司都明白,凡是在中国本地化生产的车型,都不会再向中国出口。进口汽车许可证的所谓“市场价格”,早已经跌至几千元了,取消不取消已经无关重要了。至于进口关税,即便明年降到25%,但综合税率仍然会在80%左右。可以说, 2006年7月以后,进口车也基本不会对国内生产的轿车构成多大威胁。

  那为什么消费者仍然要持币待购呢?

  早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一些企业就按照进口税率算了帐,宣布他们的车价已经和国际接轨了,到了2006年车价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但实际上后来还是在不断降价,消费者便不再相信这种承诺,“不到黄河心不死”,非得眼见为实不可,期待心理就在这里。

  所谓车价和“国际接轨”,消费者和企业也有不同理解。企业的标准是,产品的绝对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接近,或者价格与生产成本接近,没有所谓“利润空间”,就对得起消费者了。而在消费者心里,首先中国生产的几乎所有产品,都比国外生产的价格便宜,唯独轿车是个例外。比如说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过去中国价格比国外贵得多,从国外回来都用进口指标往回带。而现在我们却可以把它们做得比哪个国家都便宜。微波炉甚至一台只有298元,一些台湾同胞回台湾一带就是两三个。现在汽车即使卖得和国际同一个价钱,大家也觉得不过瘾。第二,干同样的工作,欧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人挣多少钱,中国人挣多少钱?美国人的贫困线是4700美元,低保比较高的北京才285元。为什么我们要和欧美人用同一个价格买车呢?所以,一汽大众高尔夫上市,公布价格虽然比欧洲市场还便宜,但是消费者却不能接受。这两个参照系,可以说是跨国公司在中国难以越过的两道坎儿,也是合资企业难以越过的两道坎儿。

  现在很多人都想买车,但就是不出手,认为轿车还有降价可能。而生产企业则认为,一边是原材料、能源、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一边是产品价格不断下降,汽车生产已经无利可图,没有降价空间了。的确让现在一些企业处于两难境地:不降价车卖不出去,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而降价就意味着赔钱。所谓降价是找死,不降价是等死。

  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博弈,降价不降价,是消费者和供应商在时间和意志方面的一场较量。总体来说,决定汽车价格的是供需关系,企业有没有利润,并不是消费者所需要关心的问题。所谓有没有降价空间,并不是决定汽车价格最根本的因素。市场供过于求,就有“降价空间”,直到不断有人退出这个市场,市场供求达到新的平衡,这个时候成本和利润才会发生作用。如果企业真的能建立起所谓“价格同盟”,所有企业都能“团结一致”,全体不降价,消费者也不能长期都不买车。如果消费者真的能联合起来,就是不买车,企业也不能长期扛下去。在这一场博弈中,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问题是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出现,企业也建立不起“价格同盟”,消费者更不可能万众一心,所以市场价格就只能是“且战且退”,在这种且战且退中,一部分企业会以不同形式退出这个行业,直到市场供需平衡,价格相对稳定为止,所以说中国汽车重组时代就要到来了。记者 程远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