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F1旋风刮来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6日 12:01  新民周刊

  

F1旋风刮来了什么?

    2002年10月下旬,在上海庆祝获得7年F1分站赛主办权的盛大仪式后一个礼拜,一个名叫“世瑞”的赛车运动管理公司就在淮海路一栋老式洋房里悄悄诞生了。两个合伙人中,一个是从英国移民到上海的头脑精明的前橄榄球运动员,一个则是成功的商人兼狂热的F1车迷,这对在健身俱乐部里认识的朋友只是凭直觉认为,此前几乎是蛮荒一片的中国赛车运动业,或许会随着F1的驶来而有所改变。

  的确,那时的F1,还是一个离中国人很遥远的贵族化运动,一如现今国人眼中的奥运会赛马。

  然而两年之后,世瑞公司的员工由两三个人飙升到近20人,长长的客户名单中甚至看得到本赛季红得发紫的英美F1车队,以及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是的,我得承认,两年前我和我的伙伴并没有想到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公司创业者之一、英国人托马斯说。

  世瑞公司只是近两年来如春笋般涌现的赛车业弄潮儿中的一个,而与赛车息息相关的咨询、公关产业的兴起,也不过是F1给上海带来的一个最不起眼的变化。

  变化可能还有很多。根据官方预测,一年一度的F1中国大奖赛将给上海带来数以千计的全新就业机会和大量潜在的经济效应。赛车场赛事组织、人员接待、设施维护、治安保卫、环境卫生、绿化养护等外围工作,将提供约1000个长期就业岗位。F1带动的旅游业和其他三产项目也将带动投资130亿元,间接带动就业约3.23万人。

  对政府财政来说,F1将带来许多额外收入。首先是赛车场及其周边约20平方公里土地和房产明显升值,估计可达200亿~300亿元(5.3平方公里赛车场及配套区土地在2002年的地价仅8万~12万元,而到了去年有的地块拍卖价已达120万元)。其次是赛车场核心辐射区的三产进入成熟期后,可望每年产生上百亿元营业收入。第三是税收丰厚。F1大赛期间的收入由门票、电视转播、赛场广告组成,还有日常赛事场租费等,这些都将带来丰厚的税收。

  然而,对于用26亿巨资打造了世界一级赛场的上海而言,将F1引入的更多意味,还在于在这座巨大的商业舞台上锤炼更精到的商业意识和全球化眼光。

  不仅仅是“嘉年华”

  尽管可预计到的F1设计总投资已高达50亿元,尽管还有很多人为上海赛车场副总郁知非捏着一把汗,但具神奇效力的F1已引来普遍的、兴奋的、全球化的商业力量,这股力量凝聚到上海,将给中国带来意想不到的商业和思维冲击。

  这意味着F1首先并不仅仅是一个赞助商和跨国公司的嘉年华。2年前,F1的掌门人伯尼·阿克莱斯顿说,F1选择上海,是因为上海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F1赛车的速度。

  很多人更愿将它看作是一种恭维。不过,73岁的伯尼的确很需要中国。首先,他看到了赞助商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其次,他至少可以留住大部分赞助商。这对F1很重要,由于赞助商越来越难找,这届F1已是自1960年代开始规模最小的一届。为了培育更大的受众市场,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发展中国家推销F1——马来西亚、中国、巴林、印度、土耳其、俄罗斯,F1在亚欧的许多潜在据点一一冒了出来。目前除了马来西亚、中国和巴林已顺利进入F1赛程之外,明年土耳其将正式加入,俄罗斯与印度也是指日可待。

  伯尼的东扩战略无疑是历史性的。在那些增长惊人的经济体里,当地政府更愿花钱来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东方国家里巨大的人口基数也为引进更多赞助商做了充分的铺垫。

  20多年来,世界500强及其代表的跨国公司掌控着F1运作的商业规则,它们在亚洲包括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效益。现在,它们需要F1这个超级广告秀来进一步打造自己在中国的品牌形象。

  而对于急于将自己的产品打入新兴市场或力图巩固某块市场领地的跨国公司们,相对F1运动本身,它们更关心的是载着公司LOGO的赛车能否潜移默化地完成品牌传递。“F1对我们来说,就是将我们的LOGO变为高速流动的广告牌。”SAP大中国区总裁西曼说。

  根据国际汽联的统计,平均每年收看F1比赛的人次大约在530亿,1999年更是达到了580亿的高峰。

  借F1一举成名的典型案例是:默默无名的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在冠名F1马来西亚站后一下子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马石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认为,马石油成功的三大原因之一便是“赞助和参加了国际主要汽车运动队伍和赛事”。

  而如今,机会来到了中国。据美国波士顿公司的一份调查显示:迄今为止,已有90%以上的跨国公司确立了“中国第一”的战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瓦格纳说:“如果你没有亚洲战略,那么你将无法实现全球化;如果你没有中国战略,你就不可能有亚洲战略。”

  上赛场副总经理郁知非向记者透露,很多大赞助商不断给F1管理委员会施加很大压力,500强企业中有很多希望在中国找到它们的位置。“F1到中国就是它们必然的机会。”

  离正式比赛还远,F1老牌车队乔丹车队、法拉利车队、雷诺车队等就先后亮相上海。而在比赛前的三天里,英美车队、迈凯轮-梅赛德斯车队,以及赞助了6家F1车队的米其林轮胎竞相在沪上推出大型庆典和展览。

  这样一股由外资汇集成的巨大力量推动着市场开放后的中国迅速向国际大舞台靠拢,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回头再看,会发现F1上海不过是一个荣耀的节点。

  我们还是学生

  F1带来的另一“收益”,是在全球化和F1的互动中,许多中国公司正开始以一种全球化的思维考虑问题。

  中石化便是一个例子。在数十年的F1商业游戏中,荷兰壳牌一直是F1赛道沥青的唯一供应商,但在2004F1上海站,壳牌的风头却被这个中国“小老弟”抢了去。

  中石化获得了F1中国站的冠名权和3年的电视转播权。这家年轻的中国石油巨头认为,借赞助体育赛事打造品牌形象,正是该公司从美孚、壳牌等外资品牌学到的营销手段。虽然F1运动在国内尚未普及,但它在国际上拥有巨大影响力。斥巨资拿下F1赛事中国站的冠名权正符合中石化近期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塑造国际知名品牌的整体战略。

  此外,中国 移动和中国农业银行也是F1上海站已知的两位赞助商。除去赞助索伯车队的泰康人寿和中石化外,还有十几家企业有所表示,其余的尚在开发中——这被解读为“中国公司比较慎重的一种表现”。

  总之,对包括上海国际赛车有限公司在内的中国企业来说,它们更多地是在扮演一个赛事推广普及者的角色(上赛场的唯一收入就是门票),要真正融入F1赛事,还有许多游戏规则要学。“对于F1来说,我们都还是学生,交学费是肯定的。”上赛场副总经理郁知非说。

  此外,对政府和经营公司来说,引进和经营F1,还有一个积累国际品牌运作经验的目的。上海赛事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平告诉记者,他们早在8月18日就接到批示,就是“如何学习和借鉴国际品牌运作的经验,做好F1和未来的世博会”。可以说,“F1现在是一个练兵,当然这个练兵的价值很大,代价也很大;但我们对市场投入和今后的效益非常有信心,我们认为还是非常值得的”。

  这种乐观并非没有道理。2001年,共有206个国家和地区转播了F1赛事,电视收看人次达到540亿。有人评论说,F1观众的普及程度甚至超过了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毫无疑问,举办F1不仅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而且能大大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国际影响。

  “F1的最根本力量就是最高度商业化。”郁知非说,“我们第一坚决不做赛场的出租者;第二,绝不躺在别人的品牌下,我们要采取‘资源置换’的策略,实现铸就我们自有品牌的最根本目的。”

  郁知非的头脑中还在不断涌现新的创意,毫无疑问,他正竭力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经营上赛场公司。或许就这点而言,成功举办一次F1比赛,比F1赛事本身更有意义。(撰稿/苏庆先(记者) 周祖怡)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