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盛极总要转衰 汽车企业如何应对目前低迷车市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8日 09:38  经济日报

  6月汽车业依旧愁容满面,忧心忡忡的厂家销售商众口一词“真是太难了”。在37%的增长面前,这样的唉声叹气怎么听都有点矫情的味道,好象《红楼梦》里贾珍收了乌庄头上缴的足够开个动物园的山珍海味之后还要叹息:“真真是叫别过年了。”

  乌庄头的年货礼单不可谓不丰厚,只是与贾府的黄金岁月和衔玉而诞养成的铺张惯性相比,就不达标了。汽车业也是如此,有井喷时的百分之百的增幅在前面开路,现在的37.6%并且逐月下降的增幅的确令人失落。

  盛极总要转衰,历史上的家族莫不如此,不独贾府。由需求爆炸时的井喷回归平稳的发展,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唯汽车。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20%的增长率已经算是超高速发展了,世界汽车业的发展轨迹也是如此。在经历了汽车进入家庭的短暂的爆发性增长以后,引领各国汽车业发展的速度大多降到了10%以下,2003年取代福特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并创下公司利润之最的丰田公司,2003年的销售增长也只有10%。国内一位资深汽车专家早就指出,汽车业的单兵突进不仅不可能长久,还会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早在几年前,汽车行业就明白,产品价格的降低与行业企业的整合重组,是入世后汽车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无须论证和质疑的规律。可是,当竞争骤然惨烈,当新一轮大洗牌山雨欲来之时,人们却不切实际地希望延续“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无奈走得最快的总是最美丽的时光,再留恋也无法改变市场的转型。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而行业发展却没有如此自然而然,成不了耐寒品种就只能退到边缘甚至出局。

  最无奈的也许是那些跨行造车的企业。好容易赶在新产业政策出台之前抢到宝贵的“壳”,可惜产销未上规模,身手未及施展,就将遭遇对行业调整的惊涛骇浪。凭着它们薄弱的资金和单调的产品,既无法与合资公司比拼,也比不上摸爬滚打数年的内资汽车企业,在全行业愁云笼罩之时,它们显得格外脆弱。也许这有点不公平———井喷之时它们不得其门而入,艰难曲折入场后却发现原先看好的立锥之地已在轻轻摇晃。似乎可以简单将它们的遭遇归结为行政审批的弊端,但来自企业的机会主义思维似乎也难逃其咎:哪个行业有机会,就以最快的速度切入,正如家电业曾集体突入电脑业,几大摩托车企业也不约而同地杀进汽车业,可惜再快的速度也无法取代方向,它们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只有空空的行囊。不管外面的蛋糕有多诱人,只有符合发展长期战略的那块吃起来才最踏实。

  合资企业也不轻松。市场高速增长的时候,一快能遮百丑,能迅速地从外方合作伙伴那里得到产品,流水线日夜不息就是财富的保证。但当市场增长骤然放缓、产能明显过剩的时候,产品的性价比、企业的管理水平、营销能力就将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跨国公司的角色最耐人寻味。

  最早预言中国市场产能过剩、风险加剧的是它们,预言成真后继续豪赌押宝的也是它们。尽管2003年大众的收入增长并不理想,它还是大方地掷出60亿欧元,以在中国总生产能力达到160万辆的目标捍卫在中国多年的领先地位;通用将其亚太地区总部从多年驻扎的新加坡搬到上海,摆足了阵地战的架势,继续投资30亿美元的大手笔也表明了大干快上的决心;与此同时,丰田品牌销售商的数目悄然激增。跨国公司如此“矛盾”地布局中国市场,传达出的信息只有一个:它们将赌定中国市场。结果,必然是一场席卷全行业的更激烈更全面的竞争。

  文/本报记者 姜 范

(编辑:赵焕)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