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软意欲分羹汽车电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 10:58  经济观察报

  刘积仁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在日本东京,他们一行人乘坐的轿车上有一台智能服务终端,对信息技术的好奇使得他们触动显示屏输入信息:哪里有中餐馆?马上,显示屏上显示出了各个中餐馆所在地区的地图并且伴有各种详细的介绍。

  近在眼前的技术让他感触良多,亲身的经历使得他对尖端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有了深切的体会。

  几年之后,2004年6月16日,这位东软集团的董事长兼CEO与日本阿尔派电子株式会社社长石黑征三在大连坐在了一起,东软与阿尔派合作的东软汽车电子研发中心成立了。

  “我们认为这个市场非常巨大。现在,汽车的信息化特征已经愈发明显,在国外,汽车电子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汽车信息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刘积仁说。

  如今,汽车技术的换代大部分来源于汽车电子的革新,而汽车销量的猛增又怎能让生产汽车信息化产品的厂商坐得住,汽车业与电子业相互吸引的磁力正在急速增强。然而实际情况绝不只是“汽车和IT两个光环行业的边缘交叉”这么简单,两者“相互依存、互相带动”的未来发展趋势使得一块硕大的蛋糕散发诱人芳香。

  电子与汽车 谁是谁的方向?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在整个汽车制造业中,“汽车电子”就是诸如汽车音响等汽车的“附加”设备。而在信息产业中,汽车电子更是其中的一个小分支。

  事实原来可能如此,然而现在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更可能迥异。

  赛迪顾问公司发布消息说,2003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需求已经达到了300亿元。而市场研究公司In-Stat/MDR对这个市场未来容量的预测让人更为吃惊:到2008年,全球这个市场将达到约354亿美元的规模。

  信息产业部经运司副司长王秉科说:“我国电子信息与汽车两大支柱产业融合后,将是国内又一经济增长点。”

  如今,信息技术中的主流技术,如微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及其机电一体化耦合交叉技术已经应用于汽车电子当中。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突破,为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清电视、卫星导航、移动网络、智能交通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载体。

  在汽车制造领域,汽车电子越来越成为汽车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在所谓汽车技术的革新当中,有大约70%的革新来自于电子技术的创新。在国外知名的汽车制造厂商中,每辆汽车平均消耗电子产品的费用已经达到整车的30%以上。汽车的机械部件正在逐渐地被电子部件所取代,有的汽车单是微处理器就达到5060个,越是高档的汽车,其电子化的程度越高。未来,电子化的价值将要逐渐超过机械部分的价值。

  汽车和电子成为了对方的发展方向。

  未来汽车 一台移动的PC?

  车主手里的一个控制车的PDA,可以遥控整辆汽车,在汽车的后面,有一台整车的信息控制中心器,这就像是一台电脑的CPU,汽车运行的各种数据都会传输到这个枢纽当中……

  盗车会变成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甚至根本不可能。因为每辆车都会录入有可能开这辆车的人的头像,陌生人驾驶车辆会被迅速识别,识别系统使得盗贼“望车兴叹”……

  这在将来都将成为现实。

  “未来的汽车,就是一个移动的娱乐中心,一个移动的信息中心,是个人信息枢纽。”东软汽车电子研发中心的研发人员说。

  北京车展让日本阿尔派电子会社社长石黑征三甚为高兴,因为奔驰的旗舰车型迈巴赫卖出了五六辆。这种车型正是装备了阿尔派的电子设备,这部分的价值每辆车就达到约1万美元。

  1967年成立以来,阿尔派就一直在为世界各大汽车知名的整车厂提供电子设备。基于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阿尔派开始在全球扩大其汽车电子的研发布局。

  东软集团下负责汽车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的东大阿尔派一直以来的产品只是汽车用音响和嵌入式软件等汽车附加产品。如今,宝马、奔驰等豪华车品牌竞相进入中国后,为这些汽车制造商配套的阿尔派欲增加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加大了与东软汽车电子方面的合作力度。

  据阿尔派介绍,面向几年之后的研究发展计划已经启动,针对中国市场的汽车导航系统将在2005年春天投入市场,在这个研究中心当中还设立了一个尖端汽车电子研究所,研发前沿的汽车电子系统,直接应用于汽车整车生产厂的OEM生产。

  “现在,研发中心研发的产品就是为国产BMW、本田、奔驰配套的电子产品,BMW等企业已经给我们下了定单,我们将为这些知名厂商提供研发出的汽车电子设备,几年之后就要交货。”刘积仁说。(本报实习记者 张庆源 大连报道)

(编辑:赵焕)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