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0年北京私车首超公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 10:02  北京青年报汽车时代

  在2000年上半年,恐怕一条重要的消息北京人不能忘记。那就是北京的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41万辆,成为国内第一个私人轿车超过公车的城市,而在这一年,“鼓励轿车进入家庭”这几个字第一次在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被明确提出。家庭汽车向老百姓敞开了大门。

  -买车先看是否上目录

  时间进入2000年,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1999年环保汽车目录自动废止,从1月1日起,执行新的环保车目录。

  在新车检验中,各检测场将对影响车辆排放的项目严格审核,对与目录不符或排放超标的车一律不予办理初检手续。从年初开始,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外发布登上《目录》的车型名单。

  而当年要提醒消费者注意的是,在购买汽车时,一定要问一句:“这车是在2000年环保车目录上的吗?”

  -夏利降价打破坚冰

  2000年1月19日,天津夏利刊出一则广告,宣称对北京市的科、教、文、卫、公安及居住在四环外的人等实行购车优惠,优惠幅度依车型不同从3000-4800元不等。夏利的“优惠”使得汽车价格坚冰有了裂缝。

  同样的1月19日,但年份却是1998年,上汽销宣布“调整非2000型桑塔纳轿车销售政策”,桑车平均降了2万元;2月10日,一汽捷达最高降了1.5万元。同样的,大家谁都不提“降价”二字。在那次“地震”中,只有夏利没动!而引发那次降价风潮的,一开始也只是一次富康针对体育记者的“优惠”活动。

  为此,本报曾呼吁:“无论是‘优惠’还是‘降价’,多来点!”

  -中奖车冲击车市

  “买奖券,中大奖———某某轿车加40万”。2000年,以汽车作为幌子的各种抽奖活动在春节期间异常的多。随着这诱人的词儿,人们纷纷地涌向了福利奖券的抽奖现场。

  但是有不少中了轿车的买奖人并不将车开走,而是原地就以低于市场价一两万元的价格抛售,有的为的是能当时看见现金,有的是怀疑自己对汽车这种高档消费品的使用能力。这可苦了一些小型汽车特许经销商,由于这些车比市场上的新车便宜了五六千块钱,导致一些车型在市场上受到冲击。据了解,受当时回流车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奥拓车经销商。

  -汽车消费学校开学

  2000年,随着国产汽车不断推出新车,一些消费者在准备购车时缺乏基本的买车知识。为了满足大家在这方面的要求,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在北京市工商局车管分局及朝阳区工商局、区消协的支持和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创建了为广大消费者免费提供咨询、服务的汽车消费学校。地点设在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西楼二层.

  汽车消费学校挂牌后,为使消费者有个稳定的咨询场所,该校准备长期开办下去,除定期开课外,每天还有专人接待咨询。汽车消费学校的宗旨非常明确,就是解难答疑。其课程内容设置包括购车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

  -本报“汽车时代”试车组处女行

  “我们的试车,既不是大家过去在专业汽车杂志所看到的那种‘专业测试’,也不是一种简单的驾乘感受;我们的立场,不受生产厂家影响,也和商业操作无关;我们的试车员,是消费群体中的专业消费者,是一群喜欢汽车的人。”这是本报首次进行汽车测试的初衷。转眼工夫,本报“汽车时代”试车版已经走过了近4个年头。

  -价格同盟土崩瓦解

  消费者期盼已久的轿车降价近日终于有了响动:先是一款桑塔纳2000型轿车以清理库存的名义,在浙江市场上平均每辆降价2万元以上,继而重庆长安汽车公司几天前又宣布将旗下的奥拓、都市贝贝等全面降价,平均降幅达每辆3000元左右。据悉,这两项行动已在市场上得到积极响应:降价的一款桑车几天内销售量达数百辆,奥拓系列轿车的销售额也有明显上升。

  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国内轿车市场出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峙”局面:消费者对轿车降价预期增强,希望国内汽车商将车价降下来;厂商则以不打“价格战”为由,拒绝降价,并召开同业会议,达成“价格同盟”。于是,尽管国内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意愿在不断增强,但车市却不温不火。最近的几起降价行为表明,隔在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这层“坚冰”正在慢慢消融,“价格同盟”毕竟无法阻挡市场的力量。

  -北京私人购车超过公车

  2000年上半年,北京的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41万辆,成为国内第一个私人轿车超过公车的城市。近年来,北京的轿车市场私人购车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成为购车的主体。仅仅在几年前,轿车还是公车一统天下,私车在媒体上还是个禁忌的字眼。解放后,私车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象征在中国迅速绝迹。严格按干部级别配备公车,曾经是战争时期供给制度的延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县团级干部也只能乘坐吉普车。改革开放,使乘坐公车的人群大增,终于使各级财政不堪重负。单一而狭小的公车市场,使中国汽车工业长期达不到经济批量,成本居高不下,已过“不惑之年”而仍是“弱质产业”。80年代末,中国才刚刚决策建立规模化的轿车工业。90年代,对私车消费也只是在重重限制下网开一面。与大张旗鼓地宣传住房消费形成鲜明对照。

  2000年10月,“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第一次被堂堂正正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这一划时代的文献表明:在世纪之交,家庭轿车终于向中国老百姓敞开了大门。(何登峰)

(编辑:赵焕)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