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零部件业遭美国警告 是演戏还是阴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08日 18:08  中国经营报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正受到全球的“特别关注”。日前,美国副助理贸易代表查尔斯·弗里曼在美中经济和安全审议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可能对消费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假冒商品,而它们的出处是中国。

  此前,美国机动车和设备制造商联合会(MEMA)也公布过一组数据,认为全球假冒汽车配件的年产值为12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MEMA国际事务主管布莱恩·杜根称,在过去两年中,中国生产的假冒汽车配件数量在迅速上升。

  种种不利舆论令中国的零部件企业陷入被动。

  圈套

  据相关媒体分析,欧美汽车制造商之所以如此反感,不仅是因为害怕经济损失,他们更担心这些假冒商品会破坏企业的品牌形象。早在去年4月,中国欧盟商会就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其首要任务就是打击汽车零部件的假冒现象。

  对于“中国假冒零部件流向国际市场”的指责,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零部件事业部陈大侠不以为然:“虽然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时注重价格,但其采购程序相当严谨:一般采购要经过63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严格验收,假冒零部件几乎不可能蒙混过关。”

  与此同时,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也与MEMA所说不符。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3年中国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包括摩托车出口额仅为43亿美元,而目前全国50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有1200家是外商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同时向全球各地的生产厂或零部件厂供货,中国去年43亿美元的零部件出口额大部分由他们贡献的。

  “倒是国内汽车售后市场的零部件采购主要采取‘猎人型’操作方式,他们偏重于采购价格,往往忽略质量要求。”主做零部件贸易的北京华美恒科贸有限公司徐清富这样表示。

  而德尔福汽车系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健也强调,假冒零部件只在一些售后服务市场存在,对OEM并没有影响。

  双刃

  在日前由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的“扩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研讨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主任魏建国透露了国家将采取“加大对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的政策支持”的七项措施。而在上海召开的“2004中国汽车零部件跨国采购贸易洽谈会”上,全球15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带来的2亿欧元的试探性采购订单,吸引了国内数千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企业的实际行动与政府的态度相互应和。

  “中国的零部件通过跨国巨头的采购进入欧美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大,这让欧美本土的汽车零部件制造者忧虑不已。”一位为国外零部件投资者服务的咨询公司人员表示。“一方面中国零部件具有强有力的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当地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也担心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导致工作机会流失。因而,此时美国有关方面将‘中国假冒零部件’问题提到相当高度也就不难理解。”有分析认为,正值美国大选之年,“驴”“象”两党都在竭力树立自己振兴美国经济的形象,因此捍卫美国人就业岗位之责丝毫不敢懈怠。

  “其实,早在两年前美国就有类似的提法,认为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质量达不到要求,导致一些企业减少购买中国零部件产品。”中国零部件美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小鹏指出:“但是近年来美国汽车制造商又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包括一些零部件厂商都准备大规模往中国迁。”在美国,通用造一辆车的成本比福特要低300到400美元,这其中,中国零部件的贡献不可小觑。

  中国出口到欧美的零部件中,绝大部分由国外零部件巨头在中国的独资或合资企业贡献,像德尔福、伟世通等。如果任由美国有关部门做出不利于他们出口的政策或规定,这些迁入中国的企业也相当于断了后路。“查尔斯·弗里曼的警告并不代表美国将要采取不利于中国零部件出口的实际行动”,蒋健表示:“德尔福在国会也有自己的利益代表,必要时会站出来说话。”

  把柄

  蒋健指出,美国对中国零部件提出警告很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表演”而已。即使有相应处罚也只可能是局限性的,难以影响到主要做OEM配套的跨国零部件企业。

  与此相对,国内零部件出口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则可能受到较大影响,因为现在欧美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此次中国贸易代表团访美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有关知识产权的问题。“很难说将来零部件企业不会像整车企业那样经常被国外企业以侵犯知识产权为名起诉。”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据了解,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开始进行深入调查,以便在时机成熟时给中国零部件企业“致命一击”。

  另外,中国现在的零部件出口规模相对较小,对国外劳工组织的神经刺激也相应较小。但根据商务部的规划,2005年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出口将达150亿~200亿美元,2010年达到700亿~1000亿美元。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曾公开表示,“中国在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零部件供应中心。”届时,中国零部件行业在国际上的“目标”会更大。如果国内企业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一旦被人抓住把柄,贸易制裁将毫不留情。

  作者:陈海生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汽车配件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