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外商要独资控股 轿车发动机叫板合资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3日 09:39  中国汽车报

  几大正在传说中的秘密事件:福特要在南京建立独资的轿车发动机公司,干脆不与中方合作伙伴打招呼。这事在江苏省已不算秘密。

  某轿车合资企业的外方伙伴意欲将合资企业里的发动机厂(或车间)单独分离出来,放到由自己控股的正在建设的轿车发动机公司里。据说,这家要被外商拿走发动机的轿车合资企业是上海大众

  还有不少轿车合资企业的外方伙伴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不得不密切关注这些事件的动向,这是跨国公司调整其在华战略的重要步骤。

  如果说,2002年法国雪铁龙联络中方伙伴向有关部门申请销售网络“并轨”,没有获得批准是外商第一次表达了他们的“自主”愿望,那么实现轿车发动机独资生产,将是外商第二次的“自主”行动。

  外商的意图缘于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其中规定放开汽车发动机股比限制。此后,外商控股的发动机公司不断建立起来,如广汽与日本丰田今年合资成立的发动机公司中,广汽占股30%,丰田占70%。上汽与德国大众去年9月共同投资开工建设的新发动机厂中,德方明确提出了60%的股比要求。

  明摆着,控股后,接下来就可能是独资了。

  新的合资企业若要发生这种事,也许还能靠政府审批抵挡一阵。老的合资企业已经争取到手的发动机生产权若失去,有关部门恐怕无能为力。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汽车产业走上了与外商合资合作、实现双赢的路,但从外商的立场出发,他们更愿意在中国独资生产,只是中国的产业政策不允许。如今,政策的空间扩大了,人家为什么不实施自己的战略呢?

  国家政策已经放开了发动机。悲哀的是,企业恐怕顶不住,不给你产品,不给你技术,拿着你的“命脉”,怎么顶?更为悲哀的是,即使企业顶住了,当地政府也顶不住。据说,上海市政府千方百计要将发动机公司建在本市,管不了谁控股,谁独资。退一步说,即使上海宁可得罪外方,其他城市的政府还抢着欢迎大众前去建发动机厂呢。

  最近,人们常说起一个词———“空心化”,殊不知,一家轿车公司若没有了发动机,才是真正的空心化。不仅技术空心化,资本权益更加空心化了。

  一辆整车的利润可以通过其心脏———发动机,拿走大部分。合资企业的车型都是从外方母公司引进来的,死活都得用人家的发动机来配套。外方若控股、独资搞发动机,他们就垄断了发动机的配套权,进而垄断了整车的价格和利润。假若整车要降价,发动机因为是垄断配套,依然可以不降价,依然可以赚取高额利润。而占大股的是外方,再多的高额利润是人家的,至于独资的更不用提了。

  这种垄断配套产生了垄断竞争,结果使得中国汽车的自由竞争主要在“6+3”这些跨国公司之间进行。从一个侧面看,发动机等大总成的价格居高不下,必然导致整车在中国的价格难以降下来。

  其实,种种危险情形中方不是不知道,在合资之初就在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老的合资企业里都包括了发动机项目。今天,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合资的中方处境的确艰难。中方为了自身的利益,主观上要有一争。但地方政府“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指导思想,使得中方对内既没有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可依赖,也得不到地方父母官的支持,两头不靠,内外交困,何去何从?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对于汽车的保护期的即将结束,跨国公司在中国新的战略正在加紧推进,越来越表现出三种发展趋势:一是要努力掌控合资企业的采购权,KD组装方式大量出现,降低在中国制造的比重,打压中资零部件企业;二是努力掌控合资企业的销售服务资源,争夺汽车后市场的丰厚利润;三是努力掌控发动机等关键总成生产权。

  如果跨国公司的战略如愿完成,中外合资轿车企业将真正成为一个只有四大工艺的加工厂,中方所拥有的一半股权将主要用来生产车“壳子”等低附加值的产品。那么,中国汽车通过合资合作学到核心技术,提高水平的主要目的,将成为空想。

  那样的话,要不要整车股比防线的问题真没必要争论了。可怕的是,整车股比一旦放弃,产生的连锁“放弃”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周丽娟)

(编辑:赵焕)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