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话一汽老总竺延风:中国汽车路上的诘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4日 13:59  深圳特区报

  随着汽车消费的飞速增长以及轿车在中国普通家庭的迅速普及,汽车已成为了全社会性的话题。从2005年的1月1号开始,将会全面地取消汽车进口的许可证制度,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将要直面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在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当中,中国的汽车工业能不能做好心理上和实力上的准备,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之路究竟应该怎样去走。

  在不久前中央台的对话栏目中,特意邀请了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以及一些业内知名专家,就国内汽车产业的现状及前景进行了一场深入探讨。在此,我们特意将对话中的精彩内容编辑转载于此。———编者

  主持人(陈伟鸿):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汽车成为了热门话题。我手中有份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3年,中国轿车的产量首次突破了两百万辆。而销量呢,也超过一百九十七万辆。产量和销量分别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三和百分之七十五。中国也首次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四的汽车生产大国。不过在这两百万辆的汽车当中,占绝大多数的仍然是合资生产的国外品牌的汽车。关于中国汽车的话题,我们为大家请到了一位颇有发言权的嘉宾,他就是一汽集团公司的总经理竺延风先生。面对着这么多的新朋老友,甚至是长辈或领导,你最想跟他们说的是什么?

  竺延风:我最想说的是,问问他们家里是不是都有车了,要没有我还得再努力。

  主持人:关于过去的2003年,我听到过关于汽车工业发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繁荣的一年,也有人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令人担忧的一年。你觉得这两种说法哪一种说法离现实情况更接近一些呢?

  竺延风:我觉得从现实情况上看,第一种说法是接近一些,是繁荣的。但是确实里边含有很多的担忧,那么从表象上和从实际的结果上看,应该是第一种为主导,为主流。

  主持人:繁荣可能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但是担忧您刚才没有说。您自己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竺延风:我觉得最大的担忧就是竞争。不是说担心竞争或者害怕竞争,而是应该说这种风险已经开始显现。因为火爆嘛,这个行业增长快,所以大家的投资都是在拼命的增长。那我觉得在未来对这个投资的安全,或者投资风险的问题可能会慢慢地显现出来。

  主持人:大家都关注过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气象,究竟有哪些新的发展是给大家留下难忘印象的?我也特别希望在现场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包括竺延风先生您的意见,不知道您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局势当中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观众1:我对去年车市的印象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卖疯了,这意思就是说车市去年的发展是这种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

  观众2:我对2003年的印象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主持人:怎么解释呢?

  观众2:就是说汽车产量上得很快销量也很快,但是它的售后服务等等没有跟上。我想2003年关于汽车购买的质量问题和使用过程中的投诉,可能上升得是不是比汽车销量上升得还要快。

  贾新光:我是两个字,热闹。但这两个字分开说,市场很热,增长很快。轿车增长百分之八十多。但是另外一个字闹,这行业乱。

  主持人:这闹有哪些表现?

  贾新光:有一点像乱世英雄起四方这样的状态,各个行业都来赶汽车这个浪潮。那么有一个记者写一篇文章就是,什么都干不了了,就干汽车去吧。我们造家电的、造手机的、还有酒后造车的。所以这个行业现在对着这么一个很好的市场,那么我们这行业很乱。对着国际激烈的竞争,我们这个队伍很不整齐,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隐忧。

  竺延风:应该说是乱云飞渡难从容。汽车去年新产品是最多的,一汽集团投的新产品十几个,也是最多的。所以一年投放的新产品在汽车行业这个历史以来是最多的,我觉得真是眼花缭乱,乱云飞渡。然后难从容呢,我觉得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个从企业而说,我是投的很多,但是我对未来其实适合这种竞争呢,也不能说不从容但是很难从从容容,也必须小心谨慎。另外对用户来说呢,我觉得,用户难从容买车不知道买什么好,非常犹豫买车。以前买车很从容把它买了,现在我碰到很多用户对到底买什么车?我看他犹豫来犹豫去的,他也难从容。

  主持人:竺先生曾经说过国外最小的一个对手都比我们大,所以就特别难从容。

  袁钢明:真实地表现了他现在的处境,和新进入的这位厂家完全不一样,他现在非常高兴。他所处在的处境和刚才后面那位女同志说的几家欢乐几家愁,过去处在老大地位,非常从容不迫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境地,现在落入了不能从容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我刚才前面说的,他遇到了强劲的竞争,而且刚开始就说,他把这种竞争当作一种担忧来看待的。而别人把这种竞争作为一种机会来看待的。孔文清:我觉得竺先生他态度是难从容,但是我觉得包括一汽也好,我们很多大厂家实际上2003年的感觉应该是太从容。因为我觉得2000年以后,每年中国轿车的增长都是百分之五十以上。实际上现在所有的我们这些新进入的厂家,是享受这块增量,并没有明确地感觉到竞争的压力。所以我觉得是太从容,我希望一汽车更便宜一点。红旗,自主的品牌开发的路子走得更快一点,包括像奥迪这样的车也再便宜一点。所以我觉得实际上还是太从容,否则不会这么贵啊。就是因为有人买嘛!所以就价格老下不来,所以我觉得还是太从容。

  主持人:这正是一个新的观点,竺先生你们真的太从容吗?

  竺延风:应该说还是难从容,我刚才已经把这个很明确地写出来,并不太从容。他刚才提到的是某一个产品,但是作为我这个集团不是一个产品,这是第一。再一个我很感谢他说我的车太贵了,说明他在关注我的车。那么刚才讲到车贵的这个问题,我也跟您讲一个。我也难从容的是我生产不出来,到现在还满足不了用户的要量需求,所以这也是难从容吧。

  主持人:既然现场有这么多人关注你的车,我们不妨也来谈一谈你的车。去年你们销量最大的车型是什么?

  竺延风:销量最大的车型按照我们系列分,轿车销量最大的超过了五十万。

  主持人:在轿车当中排名第一的应该就是捷达。实际上在你们跟德国合作的过程当中,大家都认为黄金档的捷达车,是属于引进、吸收、消化比较好的一种车型。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自己有没有碰到过一些不好的事?不是那么顺利的事出?

  竺延风:确实有过。你比方说捷达车到底该有多少辆?它是不是该有更多用户群?可以突破更大的规模?在这方面我们产生过争论,现在应该说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家对这个认识也趋于一致,所以我感觉就是现在的合作总体发展是非常健康的。

  主持人:能不能告诉大家,是不是每一年你们都需要跟外方的高层进行几次沟通?

  竺延风:至少两次董事会。那么还有很多频繁的一种沟通,这种沟通是非常多的。

  主持人:和他们打交道,您觉得难打交道吗?

  竺延风:开始难,后来还有难的问题,但是总体感觉不是那么难。

  主持人:开始怎么难?

  竺延风:认识。应该说作为两个合资企业来讲,在我们日常的这样一个观念里,或者我们国家的这种社会发展的经济概念里头,可能会有这样的认识,就是咱们俩合作、合资,合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把你打倒,这种认识可能有这样的倾向。我个人觉得不是这样,我们叫长期合作,共赢。所以我们跟合作伙伴签的合资协议都是几十年的,既然要签几十年实际上就是合作与共赢。但是在利益分配问题上确实有过争论,那么现代社会的财务报表利益,反映的不见得是企业的一个完全利益。比如说外方企业会讲,财务上虽然是这样,我的股比虽然是这样的,但是我有技术投入,我有品牌投入,我在技术和品牌上我就要更收点钱,在获得的利益上获得的更多。作为我们来讲我们拿出了市场,我们有廉价的劳动力,我们有国际化的这样的资源,那是不是我们也应该有更多的利益分配?而不应该完全是以财务报表的模型来分配,这么简单的数字报表模型,这是争论。但是我觉得,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包括我们现在合作伙伴的企业,包括世界上最强的企业,都没有可能把市场所有的层级都占满,所有市场品种的层级都占满。那么我觉得作为合作来讲呢,我们一方面发展已有的层级,一方面作为我们一个独立的汽车企业,应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术,那么发展一个还没有发展的层级这样的产品。你比如说这个A级车,它占有的是A级车高端的价格群,中低端的还没有。那么我应该通过借鉴学习,甚至还可以和合作伙伴合作以我为主,以我这样的一个优势去占领这样的层级。

  主持人:在这个合作的过程当中,个人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公司来讲。

  竺延风: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逐渐懂得了造汽车。我在国内是一个最大的汽车企业,历史也是最长的。但是我觉得从体系概念上来讲,我不认为我们都完全懂得造汽车。那么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我觉得逐渐认识到我们怎么造汽车了。因为汽车它不仅仅是个机械制造过程,实际上它一开始就对社会体系产生了影响。过去我们造一辆车是一辆车,当你造一批量车的时候,完全不是这样的概念。另外汽车它跟社会的金融、消费、维修、社会系统很广,作为汽车行业来讲,我们考虑不考虑这些行业?以前我们不考虑,计划经济是运输出去。我们不叫销售我们叫运出去,运出去就完了。这个怎么搞销售怎么搞采购,这都是学问。我觉得呢,我们在市场和汽车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学会了这些。

  主持人:付先生您怎么来看刚才我们谈论的合资和合作的这种模式?

  付于武:竺总的这个意见我是赞同的,跟捷达的合作不简单是一个品牌的合作,而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跟国外合作学习积累的一个过程。中国现在业内业外都在谈要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所以我很赞成竺总过去说过一句话,耐住寂寞二十年。当然业外有人对这句话提出怀疑,是不是太长了?按我个人认为,要承认差距,要从国外的合作,引进技术中我们从中积累。积累的过程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也可能不到二十年,也可能过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们就形成我们自己的自主开发能力,有我们自己的品牌。到那时候我们就能够成为生产强国,我觉得这是个急不得的事情,我觉得是这样。

  观众:我一直想选捷达车,但是从1991年捷达下线以后,到现在十多年,无论从外形还是从配置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那么我就想为什么这辆车,还会卖到十三四万这么贵的价钱?

  主持人:你觉得应该是多少钱的价格合适?

  观众: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七万六千八。

  主持人:前边我们大家一直都在关注给一汽创造了很多利润的捷达车,不知道在座的各位专家对这样一种的合作模式和方法有什么样的看法?可以和竺先生一块儿来交流。

  袁钢明:一开始我就说了一汽,包括像一汽的大厂都是合资企业。但是刚才竺先生说了很多事,我有很多很多问题,我现在都可以归结到它的合资模式上。刚才这位同志说,你们的价格能不能降到七万多,答案是不可能,我认为这完全是你处在现在我们无奈的角度上。可能它是垄断性。

  竺延风:我想说一下,我们观点肯定是不相同的。你刚才讲的这个价格这个问题,那么当这个好的卖出去还生产不出来的时候,您是降价还是涨价呢?当我现在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时候,您的价格应该怎么走呢?您降价还是涨价?

  袁钢明:好了,您为什么可以不降价?第一您是国内老大,好。第二你和我们几个大厂都是老大,第二我们现在有高关税的保护,这个不仅保护了您,也保护了合资企业、合资企业的外方。如果我们采用充分的开放的竞争的话,我们的后起之秀,如果再过两年你的价格就挺不住了。

  竺延风:我觉得你的几个问题我可以非常正面地回答你,价格企业说了不算,市场说了算。

  主持人:孔先生您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孔文清:我觉得我们首先第一要肯定这二十年来的合资。刚才竺先生的观点我也同意,但是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上过学一样,我们不是为了一辈子都当学生,我们难道永远都在学习吗?不管二十年还是三十年,我就想请教竺先生几个问题。大家都有一种说法,就说在一汽红旗才是您的亲儿子,像一汽大众像捷达这样的,虽然挺给您赚钱但据说是干儿子。但是现在就是说,亲儿子为什么老长不大?

  竺延风:刚才您说的这个问题就是从情感上来讲我也非常理解。实际上我想这个在从事汽车制造业里的人士实际上更着急,也更能够有这种情感。所以很多国人都有这种情感也非常理解,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动力。刚才你说的这个成长,那么我想说一下就是中国汽车的总量,轿车今天是二百万辆,是这么多品种集成二百万辆。那么作为一个汽车它的循环市场规模,我个人觉得应该在三十万辆到五十万辆,就是这么一个基础平台吧,它应该有三十万辆到五十万辆的市场空间。之所以轿车现在能进入家庭,各家所有积累,很多家也很愿意进入到汽车行列。如果造一辆车你进不进?你不会进去。正因为有了这个市场经济,大家才去进去,看到了这种规模积累的效果,大家才会去做。您刚才讲到了,什么时候出来呢?看市场和经济发展来决定我们的速度。我认为个人感觉,我们的轿车在五百万辆以前一个独立的体系比较难形成。因为这段一发展比较快,二这一段的买车人的需求的价格和价值感,在中国社会里一般是比较超前的。相反,再有个五百万辆,这个时候大家对汽车的认识不仅仅是一个价值感觉,是一个彻底的工具感觉,更普及以后。那么市场的细分的机遇更大,市场的积累的机会就存在了。关键是能不能抓住。我个人认为是在后五百万辆里头,会有一个自主品牌发展成长和壮大成体系的关键。这方面是我的看法。所以我觉得呢,你刚才说什么时候,我觉得应该是在六百万辆的时候,那么这个机遇是存在的。

  薛旭:现在的话我们看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品牌是什么?品牌实际上是汽车市场的通行证。假如我们现在大量的合资品牌在我们跟国外合资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放弃了一个在全球发展,在全球市场参与竞争的这样一个机会。自主品牌又发展不起来,这样的话我个人感觉到,再过五年或者十年就更没有机会,这种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倒是觉得汽车产业,无论是学术界讨论也好,还是产业界反思也好,真的是应该回过头来研究一下。在未来十年或者五年的这样的产业战略当中,我们能不能让自主品牌成长得更加快速一点,让整个产业体系在竞争的环境之下发展得更快一点,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主持人:竺先生,你曾经提出一汽的产业梦想,就是让每一个中国家庭都能够有自己的车,您觉得这样的车是一种什么样的车?

  竺延风:这样的车我觉得应该就是跟自己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这样一个结构相结合的价格。我个人认为这个价格应该在,更普及的话应该在六、七万这样的车。

  主持人:当我们现场的每一个朋友在畅所欲言,提出他们对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些建议的时候,我们也特别想听一听竺延风先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竺延风:在大家热爱汽车的同时,可以尽情地享受汽车。但在汽车制造的过程当中,在把汽车工业变成一个汽车工业的强国的过程当中,更多地讲究科学。

  主持人:一汽愿意在这当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竺延风:自主开发的责任,满足用户需要的责任。

  主持人:当中国的汽车工业直面国际竞争不到一年的时间的时候,我们希望刚才我们所听到的这样那样的祝福,这样那样的期待,以及汽车人自己的种种努力,能够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向前发展的一个强大的动力。让我们一起期待那样的一天。

一汽大众
(编辑:)
no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