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狙击“车内空气杀手”攻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8日 09:50  中国消费者报-汽车周刊

  专家:购车应该“品味道”

  光触媒:期待标准化生存

  编者按 1月8日本刊举办了一场主题为“防范车内空气污染”的座谈会,专家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汽车相关材料的控制。目前,在材料控制尚没有达到人们满意的情况下,我们还只能求助于外部处理方式。现将有关人士提出的一些方法展现给大家。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办法都存在优点和缺陷,消费着应选择对自己最为重要的形式。

  光触媒处理

  李树行(北京午福商贸公司):光触媒是一种含二氧化钛粒子的光催化剂,它利用光源的照射,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氢氧自由基,和周围的有害气体、污染物、细菌接触后,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有效杀灭细菌及消除各种有害气体污染,同时将有害物转化为无污染的水和二氧化碳,从而达到净化环境、净化空气的功效。光触媒本身不因化学反应产生变化或破坏本体结构,所以其使用和效果持续时间可达5年以上。

  邢少祥(北京友田之光科技有限公司):美国FDA食品检验中心曾做过认定,二氧化钛对人体决无伤害,因而光触媒在解决室内污染的同时,还可被广泛采用在食品、日常生活用品、化妆品、医药、养殖业中,可最大限度保证人体健康。目前日本已成为在此领域世界领先的国家,光触媒技术被成功应用于汽车抗菌净化处理上,成为最新的车辆净化工具。光触媒需要光来起作用,如果汽车安装有天窗,发挥的功效会更好些。

  张明国(北京纽泰德有限公司):光触媒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需求,国内市场前景看好。目前,我国的一些科研机构相继开展了光触媒的研究,由于功效显著,光触媒已得到了一些用户的认可。据日本环保新材料ARC-FLASH公司中国代理公司提供的数据,从1997年到2002年,我国光触媒用户数量逐年递增,目前用户数量已有12万家左右。

  点评:光触媒是最近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杀毒方法,对于汽车车厢内常见的甲醛、氨、苯等有机化合物具有分解作用,同时还可以清除车厢内的浮游细菌。当然,“光触媒”技术只能在特殊环境(没有灰尘的环境)使用。“光触媒”净化有害气体要求触媒与有害气体能直接接触,产生化学分解反应,如不能先期解决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问题,催化剂在很短时间内(几天甚至几小时)便会被灰尘覆盖,使反应中断,从而使光触媒失效。

  臭氧消毒与离子杀毒

  杨安明(北京安泰威驰技术有限公司):刚刚购买的新车,车内各种复合材料(如座椅中的海绵、各种装饰件中的化学成分等)散发出来异味,这些异味中有“甲醛”、“苯”等化学物质,这些有毒气体会使人感到呼吸困难、头痛、呕吐等等不适。如果车内有人吸烟,会使烟味在车内隐藏,时间一长会散发出难闻的味道。车用空气净化杀菌器会使车内有异味的细菌带上负电荷,促其分解,最后病菌死亡。

  梁翠红(北京天和一电器有限公司):光触媒对消除异味等效果很明显,但对颗粒物的处理主要靠各类吸尘器。传统车载吸尘器实际功率为30瓦左右,目前市场上新出现了260瓦超大功率的车载吸尘器,采用吸力增强技术,吸力比传统车载吸尘器产品大10倍,清洁效果明显提高。

  点评;臭氧消毒主要是采用一个能迅速产生大量臭氧的汽车专用消毒机进行消毒。臭氧是一种具有广泛性的、高效的快速杀菌剂,它可以杀灭多种病菌、病毒及微生物。与化学消毒不同,由于利用臭氧消毒杀菌一般不残存有害物质,不会对汽车造成二次污染。但是,臭氧对人体有害,在医学界已是定论。使用臭氧消毒只能在人体不接触的环境中进行,用做居室空气净化显然不合适。离子杀毒是常见的一种车内空气清新方法,主要是通过购买车载氧吧释放离子达到车内空气清新的目的,事实上它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空气杀毒方法,而只能是一种空气清新和净化方式。优点是使用简单,基本不用车主动手,缺点也比较明显,空气净化过程缓慢,杀毒不彻底。而市场上一些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产品(如负氧离子发生器等)在商场中与空气净化器作为同类产品摆放销售,而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清楚他们的差别。事实上,负氧离子发生器并不能驱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悬浮颗粒物,而且,一旦负离子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结合,极易生成“重离子”。这些离子会加剧空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汽车开天窗

  曾艳平(华越汽车装饰公司):许多人为了去除车内异味,抱着传统观念购买了香水和空气清新剂。实际上,车用香水是一种价格低廉的芳香剂,且是用化学原料制造而成,对空气中的异味只能起到掩盖的作用,并不能消除异味、杀灭细菌,其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元素,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当然,现在许多新车进行高温桑拿的除尘办法。

  点评:安装天窗是增强空气流通的有效办法。 据研究,汽车天窗能够使得进入车内的空气更加清洁柔和,也更少灰尘,因此近年来德国轿车中有一半以上都装备了天窗。

  中国消费者报-汽车周刊 宋沐洋

  《中国消费者报-汽车周刊》供独家稿件 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编辑:苏雨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