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浙江40多家民营企业争造整车 是馅饼还是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6日 12:18  南方日报

  一个省有40多家民营企业正在争造整车,听起来感觉好像是神话,但这的确是在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省发生的真实事件。在新一轮造车大潮中,浙江民企凭借独霸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半壁江山强势,蜂拥挤入或正在努力挤入中国的制造整车军团中,演绎着得陇望蜀,上游企业买下游,借壳上市的传奇。 

  民企造车潮达到高潮

  浙江民企造车,应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数起,1998年浙江台州的民营摩托车企业吉利公司采用先斩后奏的方式,闯入造车这个当时的禁区,在没有“准生证”的情势下,推出民企首批制造的吉利轿车。此后,浙江民企的造车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到今年达到了高潮。

  今年5月,宁波华翔集团通过受让股份,持60%的股份收购了河北中兴汽车制造公司。8月28日,中兴汽车生产的驰野SUV正式投放市场。

   

  6月18日,一款新型康迪牌皮卡车在金华工业区的浙江吉利康迪汽车公司正式下线。之前,东阳横店集团收购了宁波的一家客车厂,也进入客车行业。绍兴精工集团则在杭州生产冷藏车。  

  10月,宁波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与沈阳富森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下协议,成功收购了该集团旗下沈阳双马汽车95%的股权,敲开了进军汽车产业的大门。

  已经进入汽车整车目录的浙江铁牛实业有限公司,通过购并间接控股以汽车、摩托车仪表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金马股份”,为其整车制造取得了又一个平台。

  此外,“波导要砸50亿元进入汽车行业”的标题频频见诸报端。宁波波导副总裁隋波表示,公司很早就有了造车的想法,并已从去年开始付诸实施。一年多来,他们一直在全国各地仔细考察、深入谈判。

  另外,还有20多家浙江民企正蠢蠢欲动,欲进入造车军团。在这轮造车大潮中,浙江民企造车呈现出三大特点。

  首先是上游企业买下游,也就是汽配企业买制造整车企业。进入整车制造的浙江民企都是造车的相关行业。如万向集团早已是汽配大亨;浙江中誉是萧山的一家民企,专做工业照明设备,是通用电器在中国的贴牌生产厂家;宁波华翔集团生产的汽车内饰件,占国内市场80%,是上海“大众”、长春“一汽”的共同体成员,也是通用公司等汽车巨头的零配件供应商;另外还有新昌万丰等。 

  其次是借壳上市,即购买有生产目录但经营困难的国有汽车制造企业,进入造车领域。这是浙江民营资本进入汽车行业的主要路径。 

  第三,浙江民企造车主攻方向是非主流的商务车、特种车、皮卡等。

  最为重要的是,民企造车借国有造车企业的壳,几乎没有外资的进入,更没有实施以前国有企业与外资的合作途径,这无疑有利于培养我国汽车工业的民族品牌,形成完全自有的民族汽车工业。

  浙江民企为何蜂拥造车

  一位经济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的车价是国际市场的三倍到四倍,中国的汽车业只要稍微管理好一点就能赢利。据称目前汽车业的普遍利润率还维持在两位数,上半年汽车产业产值和利润的增长都为30%。专家认为,汽车消费正处于启动期,浙江等东部地区的消费能力已经积累到“私车时代”,风物长宜放眼量,浙江汽配巨头眼光远大、当然希望进入造车业。

  而且,实力雄厚的浙江民企业已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处于二次创业的高峰时段,资本充裕,已不满足于生产汽车散件,非常希望进入诸如汽车等利润丰厚的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整车的吉利集团,引发了“鲶鱼效应”,浙江万向、浙江中誉、宁波华翔、新昌万丰、永康铁牛等浙江一流的汽配企业纷纷瞄准了整车制造业,最终导致40余家民企的进入。

   

  进入造车业的浙江民企基本上都是与造车相关的汽配行业,是整车制造企业的上游企业,有制造整车的技术基础,相对于五粮液造车更加容易进入角色。一直以来浙江民企支撑着整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半壁江山,一汽、东风、上汽每年有50%的零部件采购来自浙江。有雄厚的零部件制造基础的浙江民企并不甘心行走于汽车产业的边缘,从1998年起,以李书福为代表的浙江民企开始涉足整车制造。 

  是馅饼还是陷阱

  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传出消息,将于年底出台的新《汽车产业政策》将进一步严格审查新进汽车整车业的生产厂家资格,用以遏制目前的汽车投资热。有关专家认为,汽车产业投资过热来自于民营资本的造车冲动。

  目前,我国有各类汽车生产企业700多家,其中有200家左右的企业多年来产量极少甚至没有产量,生存尚且困难。这些经营困难但有生产权的企业就是民营资本所需要的壳资源。有消息显示,政府将处理这些壳资源,将它们并入大的汽车集团,或被兼并重组。而收购这些企业的资本必须是汽车类资本。这意味着,此政策一旦实行,相当于砍去了这批“壳资源”,现在非汽车类的民营资本进入汽车行业的路径全被切断。此举给民营资本的造车梦浇了一瓢凉水。 

  业内专家认为民营资本搞轿车(汽车),虽然有资金,但是缺乏技术优势、市场优势、配套优势、管理优势、联合优势,不会有大作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对业内人士和专家的民企造车热有极大风险的观点,造车的民企老板却表现出十足的信心。老板们认为,与国内许多国有或合资汽车企业不同,民营汽车企业在产品导入、价格定位、营销手段上能自主决定。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民营企业的机制比较活,没有国有大企业和集团的社会负担,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有利于增加竞争力。同时,浙江民企进入整车业的路径大多采用借壳策略,通过购并整车厂获得整车制造平台与市场准入,节约了成本、时间与精力,这实际上是走了捷径。此外,先做国内外汽车巨头较少涉足的客车和皮卡等车种,也避开了与国内外汽车巨头正面交锋,降低了投资风险。

  有专家也认为民营企业参与汽车投资,应该说激活了整个汽车制造业,对整个汽车市场是一个促进。此外,民企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主体,花的是自己的钱,投资上是非常小心的,不一定构成盲目的投资行为。但经济学家认为,在国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发展的有利形势下,民营汽车企业要做大,成为国内造车业的强者,应在如何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低价位恶性竞争,摆脱简单模仿,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上下大工夫,而不能凭一时的激情。     傅白水

(编辑:苏雨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