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研发速度惊人 中国汽车携价格武器大批进美国?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0日 16:46  广州日报

  日前,《华尔街日报》发表毕马威会计事务所报告,预计今年中国汽车产量可达270万辆,将比预期中180万辆的销量高出50%。预计到2005年,产销量之间的差额将突破230万辆。并表示长此以往,中国很可能要借助于出口来解决库存积压问题。

  随后,《纽约时报》杂志刊登署名文章,评价了中国汽车业现状。作者惊呼———如果中国生产者像制造玩具、衣服、电器一样来生产汽车,中国经济型汽车也会成为畅销货。

  本报讯(记者李国勇、禅京)日前,国外一些媒体对中国汽车业现状表示了高度的关注。在分析中国汽车业的发展状况后,指出如果中国生产者像制造玩具、衣服、电器一样来生产汽车,中国经济型汽车也会成为畅销货。但国内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的汽车不可能像其他廉价的中国产品一样大批量进入美国市场。因为外资在华所产汽车均属中国版本未必适合美国市场。

  价格最具杀伤力

  文章认为,进入美国的中国车可能是当地人根本没听说过的品牌。文章指出,现在,中国生产汽车的成本比欧美、日本和韩国都要高。等中国高效的工业基础设施到位、可以降价的时候,它一定会进入美国,就和其他便宜的家用电器一样。

  当然,中国一开始出口汽车时情况不会强多少。当前,几乎每个大的国际汽车生产商都在中国生产汽车。中国出口美国的第一批汽车可能是美国早已销售的型号,可能是中国制造的大众捷达或者本田思域。然而,这不是敲开美国低端市场的中国汽车,进入美国的中国汽车可能是当地人根本没听说过的品牌。

  那么,中国的便宜汽车怎样才能进入美国市场呢?惟一的方法是提高竞争力,在初级阶段怎样才有竞争力呢?很简单,就是价格要便宜。目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正在努力扩大生产能力,这样价格会随之下降。去年,中国汽车价格平均下降了20%,今年还会下降10%~20%。

  正是基于此,美国《汽车趋势》编辑凯文·史密斯说,10年前,韩国人让自己的汽车达到了美国客户的质量要求,中国要达标需要的时间可能更少。

  分析指出,中国在未来5年出口到北美的汽车会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如果价格在6000~7000美元之间,很多美国人会接受,到2018年纯粹的“中国制造”的汽车才能面世。同时,中国汽车厂商也会拥有独特的技术。“全球汽车知情者”的负责人保罗·莱尼特说:“中国的研发能力在以惊人的速度前进。”

  中国研发进展速度惊人

  为了让新车以便宜的价格进入美国市场,中国企业必须找到销售办法。零售商克斯特克认为自己的经验可借鉴。克斯特克的商店门前现在停着雪佛兰供消费者选择,进货价格比其他销售商更有竞争力。沃尔玛今年也要在德克萨斯州销售二手车。他们赖以吸引顾客的低价对中国汽车来说是机会。

  高夫·沃德尔是加州一所著名的汽车设计学校的老师,他认为,中国汽车的外形取决于谁引进它,如何销售。他说:“欧美的年轻人早已没有把汽车当作身份象征的兴趣,对大公司的汽车展览年轻人没什么兴趣,这让美国、日本的汽车巨头为了占据市场份额、吸引顾客伤透脑筋。这个代沟可以把便宜的中国汽车推上前台———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就成。”

  实际上,中国消费者特别喜欢给标准化生产的汽车加一些便宜的个性设置。在手机市场,中国本土厂商用钻石之类的小东西吸引了大批消费者,追求高贵、简洁的欧美手机厂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沃德尔说:“现在有一种亚文化,顾客可以订购一些小部件,中国汽车也可以通过这一点占据市场。”

  给汽车加点装饰的主力是年轻男性。他们把汽车弄得花里胡哨,充满异国情调,借此来表达自己的个性。这种被称作售后装饰品的生意现在越来越好。

  文章最后指出,10年前,中国会开汽车的人不多。现在,中国人对汽车的追求可和世界任何国家相媲美。就在跨国汽车企业纷纷进入中国时,中国人开始放眼世界。“西方注视着中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而中国把其他50亿人看作他们的产品的顾客。”

  专家分析

  大批量入美可能性不大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员贾新光对本报记者说,中国汽车像玩具、电器一样进入美国是完全不可能的。

  贾新光指出,美国对汽车的环保要求高,而且汽车还是追求多用途、个性化的产品。玩具、电器就不一样,它们对这方面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此外,即便是我们可能有成本优势,但这种优势不一定能转变为价格优势。从中国把车运到美国去卖,其价格再便宜,也无法跟当地的二手车在价格上竞争。

  贾新光还指出,中国电器之所以能畅销美国,主要是因为美国在家电生产领域,只做高技术的部件。汽车却不一样,很多部件都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果美国不生产汽车了,也许我们有机会,但这不可能。”

  各跨国汽车公司之所以来中国生产,其首先着眼的是中国战略,最多还包括亚洲战略。他们只会就近生产,不可能把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拿过去,因为物流成本明显比本土化生产的产品高。(李国勇)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