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不赞同只求所在不求所有--访中汽总公司原副总冯克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3日 15:49  中国汽车报

  2003年6月18日上午,记者按约定来到冯克老人家中,与大病初愈的冯老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谈。

  81岁的冯老,坦率地表达了他的观点:中国汽车工业现在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自己的开发能力、缺少自己的品牌;二是中国汽车现在的繁荣,实际上是外商在中国的竞争,再怎么好,是人家的,我不赞同一些人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观点。“如果北汽当年坚持完善自主开发能力,与美国合资后保持自主开发的优势,也许北汽的今天又会是另一个样子。”

  为圆毛主席的汽车梦,1954年,冯克作为支援工业的干部从中共中央华北局调到北京,任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党委书记。1958年,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冯克仍是厂党委书记,一干就是21年。

  初建北汽

  北汽的建设和全国是同步的,中央建一汽,为一汽配套,在北京建设第一汽车附件厂。一汽1953年动工,北汽1954年下半年动工,当时有个筹备组,由冯克负责。“当年9月,筹备组与北京汽车配件厂合并,成立了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冯老回忆到,“北汽配件厂原来是总后的,1947年组建,专门修理汽车。在抗美援朝时,汽配厂生产了中国第一辆国产摩托车———井冈山摩托车,1954年合并时摩托车已进入收尾阶段。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中央投资2900万元,地点在北京呼家楼,1955年建成。”

  北京汽车的生产从1958年开始,6月20日,第一辆小轿车下线,还叫井冈山牌。有了自己造的汽车,大家非常兴奋,要给领导看。大家开着井冈山牌小轿车来到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家里,随后又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把车开到中南海向毛主席报喜。毛主席看后很高兴,连声说“好”。朱德同志乘坐后更是高兴,欣然为轿车题写了“井冈山”的车名,并为企业题名“北京汽车制造厂”。中央决定,北汽生产井冈山牌小轿车。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北汽曾组织了百辆井冈山牌轿车参加国庆大游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冯老谈到,当时汽车生产有两种模式,一是像一汽那样,国家集中投资,另外一种就是国家没投资,以老产品养新产品,像北汽就是一年从配件里拿出200万元养汽车。

  北汽发展三阶段

  冯老把北汽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国家基本没有投资,从1958年~1960年,以配件养汽车。

  第二个阶段,国家给投资、给项目,1960年以后,北汽开始生产东方红轿车,后又开发了北京牌轿车。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也开始考虑北京上军用吉普项目,地点选在北汽。

  当时吉普怎样生产是有争论的,主要是三个观点:一个点、一条线、一条街。最后国务院、北京市委研究决定,确定一条街方案,北京很多零部件厂都搬到现在的东三环一线。国家要求形成每年5000辆的规模,600辆轿车、4400辆吉普车。同时,北京市还立项,在北京二里沟生产130小卡车,后来130小卡车成了中国很有名的车型,生存了很多年。从此,北汽成为国家投资、立项的正规汽车厂,有了开发能力,装配规模和技术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仅次于一汽。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北汽率先实现了全国第一个整车合资项目。北汽与美国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1984年1月正式开业。

  冯克说:“总体来看,这种合资我们没经验。”“产品上,原来没定合作生产切诺基,是后来有一位经理到美国参观后决定引进切诺基。当时的合同是双方共同开发军用吉普212,美国很高兴,觉得能够赚钱。后来上切诺基,就直接按美国的图纸,用人家的技术,我们只要拿过来装就行了,一些人觉得这样产车更快、获取利润更直接,把212也拿到合资厂生产了。”

  合资10年的时候,合资企业的利润组成,老产品北京212占了一半以上,切诺基只占40%多,结果让切诺基赚了212的钱。合资之初,精兵强将好产品都进入了合资厂,差的设备和缺少技术的工人都留给了合资的母体,给老北汽留下个大包袱,影响了以后的发展。谈到这里,冯老有些激动,“北汽发现合资并没赚到钱,原来212赚的钱也都用进去了。”北京整个汽车工业由于产品问题进入困难期,没新产品,吃老本,落在了其他省市后面。

  冯老认为,无论北京牌还是东方红,跟日本车、红旗比都不差。文革后,北京市委想生产轿车,在奔驰基础上生产750,没有成功。之后,北京就一直没有生产轿车。冯老意味深长地说,北京是生产轿车起家的,以后几次机会都没抓住。

  谈到此,冯老特别提到,前些日子和夫人一块儿去了趟北汽,对北汽出了现代轿车特别高兴,他说:“现在市委领导很重视,也只有重视才能把事情做得兴旺发达。如果没有现代轿车,北汽还是不行,北汽早该生产轿车,北汽前几年一直是赔钱的。”

  要有自主开发能力

  我请冯老对汽车工业谈点建议。冯老说,自主开发很重要,这是个认识问题。老人由衷感叹:“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我们都能自主开发造汽车,现在技术、各种条件多好,我们为什么反倒不能了呢?

  对于一些人认为中国汽车形势大好,冯老认为WTO的真正冲击还没有到来,他觉得有人把中国三大汽车集团写成是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加工厂很值得人深思,再过一些年,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否真的要被外资吃掉?对于有些人认为已经全球化,不用再谈什么民族汽车工业,只求所有不求所在的观点,冯老一再强调他不赞成,他说即便全球化,也还是要有自己的品牌。(本报记者 王文昭)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