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永远的远 相对的近--中国汽车离世界远还是近了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7日 08:52  市场报

  □吴迎秋

  有着“汽车疯子和狂人”绰号的李书福,不久前与记者聊天时,说起上海大众最新生产的GOL轿车为何销得不理想的原因:他认为,GOL卖得不好中国人着急,德国大众不急,甚至是德国人希望中国人着急,这样可以再拿进一个产品来,再挣一把钱。这个说法也许有他的偏激之处。细细分析,却有许多值得一说的话。一是GOL该不该拿到中国来?说实话,从车的本身讲,GOL是一辆不错的车,目前在巴西销量第一已经说明这一点。但是,以一个与中国合资合作了近20年的公司,到今天在上海大众还是简单地“拿来”,而且是一个低端产品,不管它是否收了“入门费”,至少在产品开发这个重要环节上,看不出德方的真实想法。二是GOL该不该如此简单地“拿来”?应该说,从营销的角度讲,上汽大众考虑得已经很周全了,隆重的投放仪式、规模不小的媒体经销商试车活动、轰炸式的广告投放,特别是为GOL打造了一个两门新概念,都是不错的策划和安排。但上汽大众过去每次推新产品时,屡试不爽的套路,为何这次效果不如以前了?退一步讲,我们可以理解德国大众匆忙“拿来”在于不想轻易失去10万元以下市场的解释。但要想从道理上从感情上让中国的百姓接受它,问题可能不只是一个技术上是否是一辆过得去的车那么简单了。我注意到了,对GOL的不理解,最早就从媒体开始。这多多少少能说明问题的所在了。我曾开玩笑地说过,GOL车没问题,营销策划也没问题,关键在于思想问题。只要把“思想工作”做通了,问题就解决了。

  同样的例子,我们联想到不久前,一些媒体对长安福特的嘉年华颇有微词,可能也有相类似的原因在其中,有的媒体称嘉年华从印度拿来,有的甚至认为嘉年华不如吉利等等。当然,对于德国大众来说,长期来对于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去年,又续签了延长合资合作的合同,对于像产品开发等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也有了很明确的计划。福特汽车高层也在多种场合表明过与中国合作的诚意。我们也认为,跨国公司决定拿什么车进来合资生产、怎么生产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中国汽车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拿来”了。不仅如此,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今天中国应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是一个已不可忽视的问题了。

  和许多看了车展后为中国汽车工业这几年有较大变化而兴奋的人不一样,一位长期在汽车行业工作的专家,在展览会现场,指着一家完全靠拿来组装,这几年效益不错,风光得意的企业的展台,不无忧虑地说,技术是人家的、车型是人家的,用一条简单的组装线来生产,甚至连商标都是人家的,这叫中国汽车吗?

  我们不能没有同感。加入WTO后,民族汽车工业的提法虽然已经不准确了,但必须要说的是,既然是中国汽车工业,我们自己总得有点什么吧。这种感觉,我在私下曾经与许多汽车企业,特别是中外合资企业的老总交流过,他们也都有同感:今天我们如果在汽车工业的大格局中找不到自己的坐标,明天,当中国的大门完全开放时,就没有我们“玩”的余地。

  某中外合资企业的董事长是我的好朋友,每次见面都会谈起与外方的合作,本次上海车展上,再次聊起这个话题,这位常常“受外方气”的董事长抱怨道,如果当初在合资谈判时有些条款主动些,今天不致于如此让人窝火!

  是的,必须承认,今天,当我们再与对方谈合作时,我们本可以有更多的话语权。当年,中国轿车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我们只能以市场换技术。然而快20年了,我们该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况且,那么多的跨国公司都要到中国来,选择就是我们的主动权。本来,在一个目前仍然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中,急功近利的应该是外方。但现在,我们这些优势却让某些人自己的急功近利给丧失掉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当然,我们也欣喜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中国汽车的坐标正日渐清晰。

  红旗牌轿车,是这几年人们议论的一个焦点。有人甚至说,与其说改来改去总不如意,不如放弃算了。但我们在此次车展上看到,一汽集团展台“开门见山”的就是红旗。这不仅仅表现出一汽人打造高品质红旗轿车的自信和决心,更是看到了这样一个信念:红旗不能倒也不会倒,这是中国的。前不久,有消息说,谈判了近两年的一汽与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作项目告吹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汽坚决不放弃“解放”品牌。

  不久前,有人希望我关注一下上汽集团研究院。他说,上汽集团旗下已经有了一个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资的泛亚技术中心,这几年也成功开发了像麒麟、鲲鹏等概念车。但上汽集团宣布的未来要生产的自主品牌的5万辆车,却是由刚刚成立的上汽集团研究院来开发。我还没时间去搞清楚,这中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我想起了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去年曾经说过的话:18岁意味着成年,我们与外方合资合作18年了,应该让它独立走走了。中国轿车想要有点自己的东西,或者是当前我们说的“话语权”,这条路应该怎么走?我想最有体会、最应该走在前面的莫过于上汽了。这一点,胡茂元的体会不会小。

  寻找中国汽车的坐标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远与近的判断中,我们很难说得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为了中国汽车走近世界,当前先要“做”点什么,然后才能有点什么。中国汽车离世界是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而且今天我还会像3年前在底特律判断的那样:在技术上,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运用上,中国很难拉近与世界的距离,这可能是永远的远。然而,我们离市场最近,这是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后一块市场,只要我们找准了这个点,谁能说世界汽车没有中国的“份”?这样的问题,太值得三思了。

  (完)

  (作者系中国汽车报社副总编辑)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