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数十款新车年内集中轰炸 汽车要告别短缺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26日 10:19  中国经济时报

  在上海隆重举行的汽车博览会上,一些大的汽车企业频推新车,简直达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而这种情况在早几年是不可想像的。

   一位汽车资深人士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早几年,总有人问他,买什么车?他无奈地说,老三样还能选谁?——桑塔纳捷达、富康,都差不太多,抓阄吧。

   对于眼前汽车新品频推的现实,人们不禁要发出感叹:汽车门类产品要告别短缺经济了。

   但作这种判断也许还为时尚早。产业政策专家冯飞认为,汽车产业过度的行政保护,在相当程度上排斥了市场机制,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汽车产品的极大丰富。虽然现在新产品不断推出,但汽车企业竞争的还不够充分。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汽车工业的保护期也将结束,但多种所有制的企业要想顺利进入汽车产业还要观察一段时间。

   这种判断不无道理。我国汽车工业起步于1951年,但真正发展是在1964年。虽然比韩国等一些国家起步早10年,但比一些汽车工业后起的国家,竞争力仍显不高,自主开发能力也不强。总体上说,与他们约差15年的时间。

   由于汽车工业长期处于保护的状态,大部分汽车企业的产品即使没有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也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这样一个近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汽车市场格局,也导致中国汽车市场潜力挖掘不充分。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汽车消费政策,从而使大量的私人汽车消费得不到挖掘,从而导致我们大量可以转化现实能力的消费长期受到抑制,直接影响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缓慢,进而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也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及升级受到影响。

   再看一看汽车产品的提供者——汽车优势企业是怎样发现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大集团、企业的形成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而是靠政府指定的。

   因此,专家的建议,中国汽车产业要采取鼓励市场竞争的基本方针。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仅仅依靠国内保护、限制竞争根本无法达到提高产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目的。相反,限制竞争导致了高的社会成本,同时滋生了一批极力维护保护主义的利益集团。

   同时,产业竞争力和优势企业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市场是“发现”优势企业惟一、公正的评判标准。政府选择、指定生产厂家,限制别家进入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其结果往往偏离政府的意愿,其他行业的实践证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似乎成了一条规律。我国虽然有115家整车制造企业,但是厂商数目的众多并不意味着市场的有效竞争。

   原因之一,是市场被严格的产品分工管理所切割;二是现行管理体制下的“寻租”行为,尽管一些企业不生产一辆汽车或年产量低于100辆,但他们获得了稀缺的许可证和产品目录后,就可以将其居奇待售。保护扭曲了汽车产业的规模效应规律,也就是说,有规模也不一定经济,或者说没规模也可能经济,因为各种形式的保护特别是地方保护,抑制了市场机制的发挥,形不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因此,鼓励竞争应是新模式的基础,放弃这一点,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的发挥只能是奢望。

   因此,虽然从上海车展上传来的消息是,汽车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离老百姓真正的“汽车幸福生活”及“汽车产品的极大丰富”仍然还有一段距离。(中国经济时报杨明炜)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