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奇瑞现象看中国汽车产业 盖楼能否只盖第七层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9日 10:38  经济日报

  最近北京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主题是“奇瑞走向世界”,与会者对奇瑞公司的国际化经验进行了充分的剖析和论证。一个成立不到6年的汽车公司,已经以单一品牌跻身中国轿车行业八强之列,产品连年出口。最近又以我为主,与国际知名的汽车设计公司合作,完成了今后5年的全系列的产品规划,每年将向市场上推出三四款以上新车。特别是今年2月还接受伊朗委托,为其一座一期规模3万台的轿车厂做整体设计,采购设备,采用SKD的方式生产奇瑞现有的A11轿车及后续产品。

  正如有人说的,“别人做了十几年、二十几年都没有实现的事情,奇瑞能在两年内都实现了。”两年前我们也说过“奇瑞让中国汽车尴尬”。奇瑞公司如此不凡的业绩,的确让人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

  这里的“别人”是何指谓,未得其详,私下猜度,肯定跑不了那些中外合资公司,因为自打它们成立至今,时间正好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对合资公司、对引进合资方式的看法,其实我们从来就没有统一过,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何最近又饶有兴趣地要召开一个“奇瑞走向世界”的研讨会?

  窃以为这与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状况有关。

  中国入世以后,原先担心的进口车大举入关的局面没有发生,倒是国产车销售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井喷”。但所谓“国产车”,绝大多数都是合资企业的产品,合资外方争相把自己最新的产品直接拿到中国来生产销售,还特别强调“同步上市”、“原汁原味”。更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有企业将产品直接用外国名字推向市场,而且有企业把国外产品拆装一下轮胎,就冒充自己的产品销售。要把这些产品称作“国产车”,人们好像还难以认同,这些企业自己也未必就觉得理直气壮。这样不能不让人感到困惑:究竟什么是“国产车”?这些合资企业为什么至今缺乏自主开发能力?而对奇瑞、华晨、吉利、哈飞这样能自行开发新产品的中资企业情有独钟,也就理所当然了。

  对于中国汽车的自主开发问题,我们留作下次讨论,今天想先谈谈为什么“别人做了十几年、二十几年都没有实现的事情,奇瑞能在两年内都实现”,也就是说为什么奇瑞起点比别人高?步伐迈得比别人快?

  诚如人们所言,奇瑞公司有一个好的机制,奇瑞人能艰苦奋斗,又特别努力,这些因素确实很重要,但是我却要强调另外一点:因为奇瑞具有后发优势!

  我们说,奇瑞之所以能够从一开始就走自主开发、自主发展的道路,是因为国家有了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汽车工业有了18年引进合资的积累,中国整体工业,包括基础工业都有了总体的提高,又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有世界汽车工业过熟的大环境,还有今天中国经济一花独放的特殊国际条件。

  想想看老“上海”牌轿车,仿造奔驰1953年款,生产了31年,一直到停产也没达到原车水平,就是因为我们闭关锁国,总体工业水平太低。当年上海大众引进桑塔纳,不要说自主开发,就是照猫画虎的生产,所有的零部件厂也没有一个合格的。为了不搞“低标准,瓜菜代”,上海大众的配套企业,“没有一家不需引进技术,没有一条生产线不需改造”。而今天的奇瑞公司建成四大工艺后,合格的配套零部件厂蜂拥而至,任它挑挑捡捡,在采购价格上还可以讨价还价。为了避免被随时淘汰掉,配套厂家不得不一再提高质量,压低报价。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别人在前面已经做了十几年、二十几年没有成功的基础,奇瑞才能在两年时间走过了上海大众10年走过的历程,也才有可能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自主高起点上”,这就是后发优势,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先期的探索者、开拓者。

  当我们赞扬奇瑞对自己的产品不回避小改,不轻看小改,从初级做起,从小改做起时,不能忘记这正是学习了一汽大众的经验。我们知道捷达就是不断小改,积小改成大改,在短短六七年时间里,就“开发”出了七八个品种。而奇瑞的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很多就是直接来自一汽大众,现在一汽的一些老领导还不定期到奇瑞进行指点和指导。

  再看十多年前,美国“熊猫公司”挟20亿美元,想进入中国生产汽车,在惠州征好了土地,建起了亚洲最大的厂房,但是全世界汽车公司不谋而合,对它进行技术封锁,它拿钱就是买不到技术。中国方面也坚持让它100%外资,100%出口,国内零部件厂没有一家为它配套,最后只好关门走人。而今天,外国的设计公司像游魂一样,在中国到处飘荡,随便揽上一个小项目,甚至是小项目中的一部分,就兴高采烈。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许多年富力强的汽车技术人才,早早就在本国退了休,出价不高就能为我所用,这是几年前可能想到的事吗?

  今天,北京汽车和韩国现代几十亿元的项目,从谈判到签约,仅仅用了半年多时间,而当初5103万美元注册资本的北京吉普项目,历经21轮谈判,费时4年半,换了4任谈判代表。再早,日本丰田仅仅在北京建一个特约维修店,还要国务院副总理亲自批准。当年神龙项目,二汽跑遍全球,好不容易才找到合作伙伴,今天跨国公司想在中国搞合资建厂,他们的总裁大人朝北京跑五六趟,也未必能拿得下来。所以我们在盛赞奇瑞经验时,也不能失之偏颇。

  说到这里,想起幼时看过的一本小册子,叫《百喻经的故事》,是印度人用寓言阐述人生道理的。记得其中一篇叫《富人要盖七层楼》,大意是讲一个富翁盖了一栋七层楼房,盖完之后发现,只有第七层最好,可以登高望远,于是很后悔:早知这样,当初为什么不直接盖第七层,何必要多盖那六层呢?!

  (作者:程远)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