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离自主开发有多远 提升综合素质是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09日 10:29  经济日报

  阳春3月,从上海传来两条令人振奋的消息:

  26日,“上海汽车”发布公告,以3亿元人民币收购仪征汽车99%的股份。

  上海汽车是上汽集团旗下的一家上市公司,此次收编“同门小兄弟”,意义绝不止于集团内部的资产转让。据上汽集团人士透露,此次收购,是上汽实现其“生产5万辆自主知识产权汽车”5年发展规划的敲门砖,同时也是上汽大规模自主开发热潮的开始。除了即将投产的“赛宝”外,还包括上汽自主开发的MPV和SUV。

  另一条同样来自上汽集团的新闻似乎暗合了这一设想。4月3日,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推出一款自主设计的概念车“鲲鹏”。这款车以微型车为平台设计而成,市场定位是中国普通消费者。上汽集团没有透露其产地,但业内普遍认为仪征是不二的选择。

  看惯了满大街跑的洋品牌,饱尝了技术受制于人的滋味,如今国内轿车老大上汽集团终于走上自主开发之路,这两条好消息的确让人很提气。然而在欣喜之余,却不免有一丝尴尬。

  这尴尬,来自于中华奇瑞等车坛黑马的表现。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把握和灵活的运作机制,他们早已在自主开发上“先行一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通过上市融资,借用外脑,中华轿车下线仅两年,同一产品已成系列;而奇瑞更是三年三大步,去年产销量超过5万辆,今年又朝着10万辆的目标挺进。

  这尴尬,来自对一汽、东风、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的“怒其不争”。合资引进、政策扶持,三大集团曾是中国汽车实现自主开发的希望所在。然而时至今日,这些骨干企业并没有交出令人信服的答卷。一汽红旗亟待技术“输血”,东风苦盼日产技术,即使是在自主开发上最先行动的上汽集团,5年规划中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也只有区区5万辆。

  自主开发不再是梦

  自主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口号也在国内提了多年,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

  “高起点”、“大规模”曾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可是由于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造成产能闲置、经营效益差,即使想搞自主开发,也是“有心无钱”。“以市场换技术”,其结果是市场开放了,技术仍被外方控制,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应该说,正是合资引进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一穷二白”的状况,也成就了今日自主开发的基础。然而,一味追求“一切从零开始”,也阻碍了自主开发的步伐。有人认为,中国汽车不成规模、缺乏资金,没有技术,谈何自主开发?面对现实暴利的诱惑,自主开发自然被束之高阁。

  当今汽车工业的研发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电子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模拟仿真技术作为汽车设计的优化手段,靠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试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技术是可以购买的,全球采购的实行也使技术通用化程度日益提高。至于规模,多层次、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完全能够支撑企业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有专家指出,自主开发有两个级别:一是平台开发,即换代开发。将车辆的动力总成、传动系统等平台全部从头来过,重新哺育出一个新车系,这种开发周期较长,费用高昂。二是车身开发,即对现有车型的车身底盘、电气系统等方面进行改造,赋予车身内外饰全新的造型和设计。这种开发周期相对较短,所需费用大概在10亿到20亿元人民币。从简单的做起,从最适合自己的做起,对中国汽车业来讲,量力而行无疑是最实际的。

  因此,中华、奇瑞、吉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从模仿或联合开发起步,选择市场庞大的经济型轿车领域,通过全球采购很快开发出自主品牌,并且占领了部分市场。此次上汽集团推出的“鲲鹏”,也是一款针对大众市场的小型车。

  市场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一位在合资企业研发部门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在研发过程中核心技术都被老外掌控,中国人干的只是些边角余料的活,并没有多少锻炼的机会。由于长期依赖技术引进,中国汽车并没有形成自主开发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设立的旨在提倡自主开发的“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一等奖也是连续3年空缺。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中华、奇瑞、上海汽车等企业的成长,中国人已经有了施展才能的平台。

  自主开发我们还缺什么?

  入世以后,跨国汽车工业巨头纷纷在国内投资设厂,新车、新技术的投放和运用也日趋增速。面对激烈的竞争,中国汽车自主开发的空间日小,难度渐大。

  从技术基础上看,中外差距明显。目前我国汽车自主开发尚处于模仿、起步阶段,研发范围也局限于车型改造,而国外汽车巨头如大众、通用早已转向开发柴油车、燃料电池车。要想弥补差距,靠企业单打独斗显然力不从心,这还需要政府与企业协同作战。美国克林顿政府曾斥资15亿美元,推出“新一代汽车合作伙伴计划”(PNGV),旨在提高汽车制造能力、缩短研发时间、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和油耗;布什政府也以“自由轿车”计划取而代之,投入17亿美元,用于支持氢燃料开发。而在我国已呼吁多年,至今仍没有任何动静。

  汽车自主开发是系统工程,不仅仅指技术层面开发,还包括规划、生产、质量保证等多个环节。在我国由于基础薄弱,尚未形成有力的支撑系统。在配套开发方面,落后的工艺和制造水平,降低了自主开发产品的质量,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工业体系上,整车与零部件关系倒挂,远没有进入同步开发和模块式开发阶段,这无形中也将增加自主开发的难度和成本。

  有关专家认为,跨国公司在自主开发方面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主要是其“综合素质”————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实力。自主开发,观念是生产力,体制更是生产力。我国当务之急不是机械地学人家怎样开发,而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开发体制和开发文化,敢于做自己过去没做的事,在做的过程中摸出规律,结合国情进行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汽车才不会沦落为跨国巨头的附庸,才有迎头赶上的可能。

  (作者:李会)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