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准入制”是汽车企业准入还是产品准入?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26日 10:57  经济日报

  对国家有关部门准备推出“汽车生产准入”的传闻,本没发表意见的打算,因为具体内容还没公布,就说三道四,难免会言不及义。但是最近一家汽车主管部门主办的报纸,发表文章对不赞同搞准入制的观点予以批驳,将本人一些观点选做了批评的靶子,比如“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谨防审批思潮又抬头”,甚至把本人一向提倡行业竞争的话语也归了进去,似乎提倡竞争,就是主张无序发展,对此我们就有澄清的必要了。

  其实,所谓“准入制”只是一种新的提法,并不是一种新的做法。长期以来,我们不仅对汽车的生产,就是销售也一直采取的是准入制,而且是非常严格的准入制。从生产许可证到“目录”管理,再到“公告”,哪一个生产项目不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了才能进入的?就是想开一家小小的汽车销售店,也要得到有关部门的经营许可。再问问任何一家汽车生产厂,他们无论是想增加一条新的生产线,还是想改换一个车型,能自己想干就干吗?

  然而无论是“目录”也好,“公告”也好,又把哪个坚决要上汽车的企业挡在了门外?无非是“跑部”次数多一些,时间拖得长一点,上项目的成本高一点。最后是“目录”越来越厚,“公告”越来越长,如此而已。

  我们分析,准入制的提出,反映有关部门对当前出现的汽车投资热感到忧虑,想通过一种形式,把一些盲目的投资者阻拦在门外。想法固然美好,但能不能事从人愿就很难说了,因为所谓“盲目投资”问题,根子在于投资主体有多大利益,承担不承担责任,而不是其他。如果投资者用的不是自己的钱,投资失误也承担不了什么大的责任,你用什么“管卡压”的手段,最终效果都是有限的,前后冒出100多家汽车整车厂就是实证。

  关于“准入制”具体内容,尚不知其详,但据有媒体传闻,可能会规定进入汽车生产领域的企业,起步必须达到某一规模云云。如果传言成真,则就是过去所谓“经济规模”的翻版。

  “经济规模”的提出,也是当时面对兴起的汽车投资热,有关部门力图设置一个“门槛”,将盲目投资者拒之门外。然而事与愿违,“门槛”的提高,反而激发了更大的投资热情,家家起步都按照15万辆、10万辆规模规划。结果投资巨大,不是资金不能如期到位,项目久建不成,就是市场还没有形成,建成的生产能力不能完全发挥,大量闲置,企业也长期陷入困境,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我们认为,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汽车的管理,重要的不是“企业准入”,而是“产品准入”。应该尽快制定出完善的安全、排放、节能法律法规,凡不符合这些法律法规规定的产品,坚决不准其投放市场销售。只要它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其余的事情交给市场处理。至于谁想上汽车,投资热不热,能力过不过剩,产品重复不重复,产品先进不先进,能不能卖出去,企业赚钱不赚钱,都是他自个的事情,都由市场说了算,别人管不好,也管不了。

  特别是生产能力过剩不过剩,更加是个说不清的问题,而且因时因地而易。前年我们还在为轿车生产能力富余40%而发愁,批评重复建设,去年主要厂家却都在为能力不足,失掉市场而捶胸顿足、扼腕叹息。轿车生产能力可不是说建就立马能建成的,看到市场好销,再赶快投入建设,怎么也来不及,而待你能力形成了,又保不准机会过去了,成了“富余”能力闲置起来。这些年来,对于“市场预测”我是一直抱怀疑态度的,不仅去年的市场井喷,使所有预测专家大跌眼镜,今年一开年,市场就又给了专家们一个下马威。(程远)

  如果说到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真的能有800万到1000万辆容量,起码该有5到8个年产百万辆的生产企业,现在一个还没有。而且这种百万辆规模的大企业,绝不是靠“攒大堆”攒起来的,是通过在市场上厮杀拼出来的。现在对想进入汽车领域的企业进行限制,而你拔苗助长的企业,没准又不争气,怎么办?

(编辑:李良)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