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在噪动与喧嚣中开场,谁也无从料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家生产手机电池的民营上市公司竟然以2.69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界首家民企收购国企整车厂的经典MBA案例。人们看到,“比亚迪”现象已演绎成“非汽车行业民企收购汽车行业国企,从而走出了汽车产业界结构多元化整合、重组的第三条道路”。
比亚迪在中国汽车行业名不见经传,但在手机电池领域却是一言九鼎的龙头老大——它是国内目前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全球规模排名第三位,年产值25亿元,2002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内地100富豪;兑现售价每月实施不低于利润30%派息的H股企业承诺。2003年初,比亚迪以2.69亿元收购秦川77%的股权,属以往累积盈余,而非上市时集资所得资金,比亚迪董事局主席王传福正式出任秦川新的董事长。
据了解,比亚迪控股秦川主要目的是通过收购小型车企业,开发电动车电池,欲以此入股国内一家电动车制造厂,并配合该公司开发电动车二次充电电池。比亚迪收购秦川引发了比亚迪股价下挫20%,说明持股人对此举措的担心,事实上,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2002年秦川“福莱尔”销售1.7万余辆,收入7亿元,利润仅78万元。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表示,秦川在2003年6、7月份将有4款新车下线,全年产量约可达到3万辆,盈利将达到3000万元。
王传福的“比亚迪——福莱尔”战略可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着眼于自身最大化的强势——规模化、国际化的充电电池生产、与核心技术开发优势;二是着手相对最小化的存量优势——多元化的轿车与电动车技术、生产平台互动。业界认为,比亚迪入主福莱尔汽车?不能不说是一招志在高远的险棋。(商报记者雷雅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