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3中国汽车工业向好 消费潜能3-5年内将释放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5日 10:58  经济日报

  汽车工业正在进入持续性的高成长期2003年汽车业将继续保持产销高增长发展汽车工业政策建议及企业对策1123.5万辆即期消费潜能将在未来3-5年内持续释放

  按最保守的估计,我国当前已有购买力支持的即期汽车总消费量为1123.5万辆,短期内仍有500多万辆的私人小汽车消费需求等待释放,2002年不过是释放了其中的100万辆,即使按这一速度释放(接近50%的增速),还需要二年半的时间,如果考虑到2002年作为入世第一年释放效应最显著,但随后几年释放速度会递减,那么,估计要3-4年才能将历史上累积的汽车消费潜能释放完,因此,仅凭这一项因素就能使汽车消费保持20-30%的增长率。

  汽车需求和供给开始进入中期稳定高增长阶段

  以2002年为起点,支持我国汽车业进入持续性的高成长期的主要力量,除了长期被压抑的即期消费需求在国内外环境发生实质性变化后集中释放外,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于人们对汽车这一新兴耐用消费品需求的急剧增加,特别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轿车将大面积地在城市家庭乃至农村家庭中普及。

  当前汽车需求和供给的长期转折点正在形成,即汽车产业正在进入中期稳定高增长阶段。汽车需求高增长态势的确立及结构上出现的新变化,标志着我国汽车消费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2002年不仅汽车需求量首次超过300万辆,达到了320万辆以上,提前进入到了2005年,而且汽车需求结构和汽车拥有量的结构都在发生新的变化。这为汽车行业的进一步高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几年我国汽车生产能力特别是轿车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且生产结构开始出现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新变化。我国汽车生产量在1992年才突破第一个100万辆,为106.67万辆,占同期世界汽车产量的2.18%,其中轿车(比国外统计的乘用车口径小)产量仅为16.17万辆,占同期世界乘用车的比重仅为0.47%;2000年汽车产量突破200万辆,产量新增100万辆花了8年时间。近几年在国内需求的刺激和合资步伐加快等因素作用下,汽车产量增长明显加快,汽车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供给结构也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仅2年时间汽车产量就增加了100万辆,2002年估计将接近350万辆(1-11月为314.75万辆),占同期世界汽车总生产量(大致5500万辆)的比重为6.36%,10年时间份额提高了4个多百分点,其中轿车产量将首次突破了100万辆,达105万辆左右,份额也有一定的提高。

  我国汽车生产量及生产能力正在加速形成,在世界汽车生产国的排名不断提升。2002年我国在世界上的排名可能由上一年的第8名跃升到第5名或者第6名,2003年则可能再升至第4名;轿车产量的排名2002年由上年的第14名升到第10名,2003年则可能排在第10名甚至第9名。

  "双向开放"是加快中国汽车产业重组升级的根本动力

  一方面,入世使汽车业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跨国汽车大公司加快对华投资,将从根本上改善中国汽车的生产格局、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升级。跨国公司主导汽车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构成了世界制造业向中国逐步转移的总趋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汽车市场是21世纪初世界工业制成品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蛋糕,外资与内资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合资重组,将实现"双赢"目标。另一方面,加大对内开放,放宽对内资在汽车行业上的准入限制,将彻底打破汽车生产的行政性垄断旧格局,形成全面、有效的竞争新格局。

  降价将会刺激汽车需求的快速增长

  汽车车型的竞争以及关税的继续下降,都将促进国内汽车厂商继续降低价格。在现阶段,降价无疑将会刺激汽车需求的快速增长。而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零部件采购的全球化和规模化,将使汽车生产成本出现一定的下降,从而也使厂商存在较大的降价空间。

  入世前较长时间内积累的购买力仍然有待进一步集中释放

  入世前较长时间内积累的购买力,特别是家庭轿车即期消费能力仍然很强,根据我们前面的估计,入世前累积形成的轿车即期消费能力便达500-600万辆,2002年仅释放了110多万辆,由此可以推断目前达30%以上汽车消费增长可以持续至少3年。

  今年将逐渐推出的四项鼓励汽车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将对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这些政策包括《汽车消费管理办法》、《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汽车工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和《汽车贷款机构及金融机构个人汽车贷款管理办法》。这四项政策分别从消费、投资和产业发展方面支撑汽车产稳定快速发展。

  今年载货汽车增长和公路客车增长均会比2002年放慢;经济型轿车和中档轿车继续呈纷争态势,但经济型轿车潜力更大

  轿车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其中经济型轿车与中档轿车将继续呈纷争的局面,前者是满足消费热情持续高涨的中高收入家庭及部分中等收入家庭,而后者仍然是满足集团消费和少数高收入家庭需要。不过由于需求群体大,新款的不断推出以及价格上的优势,经济型轿车增势更猛。

  单型规模和系列化产品规模的效益开始显现

  最近两年一些经济型轿车和中高档轿车生产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奇瑞汽车产销突破5万辆,今年有望突破10万辆,天津汽车生产的夏利系列车型产销将超过9万辆,上海大众一汽大众轿车生产量分别达到30万辆和20万辆,长安汽车生产和销售各种汽车也超过了30万辆,上海通用生产的别克车已首次突破了10万辆,这一系生产量的扩张便意味着汽车产业规模效益在不断提高。最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夏利汽车,大幅降价大幅度提高了产销量,但却出现了短期性的亏损,但随着规模化采购成本和管理成本等的不断节约,规模效益将会逐渐显现,估计2003年天津汽车将会扭亏为盈,实现销售与利润的同步增长。同时,2002年汽车利润向前10位集中也表明,这种规模效益将在2003年继续显现。

  大规模的横向兼并重组仍然难以展开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中期高增长的初期,"蛋糕"的快速成长使所有的企业都获得可观的利润,尽管竞争十分激烈会使利润率有所下降,但规模效应的增加可以弥补利润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没有兼并重组的动机。

  尽快出台鼓励汽车消费政策

  汽车工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工业化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大国在工业化中期不靠发展汽车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而鼓励汽车消费不仅是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的需要(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种表现),也对促进汽车这一关键性制造业发展并带动整体制造业升级具有战略性意义。在当前经济的内在需求仍显不足的情况,制定一揽子鼓励汽车消费的方案,加快把汽车培育为新的主导型消费热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非歧视性政策1994年我国对汽车消费一直采取抑制性政策,1994年至今虽然这一政策有明显松动,但仍然存在较多的限制措施,因此,要扩大汽车消费,迫切需要拆除这一消费壁垒,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首先是非歧视性政策。

  (2)鼓励性的政策除采取非歧视性政策外,还应采取鼓励性政策,如在个人贷款购车上采取一些的利率优惠、税收(个人所得税抵扣)等措施。

  扩大汽车的消费其所产生的关联带动效应十分巨大,对相关服务业的就业带动效应和增值效应非常大,因此,尽快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对缓解当前就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适时推出税改费政策

  在全球石油资源有限、供给存在短缺的情况下,油价的上涨将起到抑制石油消费的作用。二次石油危机后,各国为了减缓石油对经济的冲击以及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普遍采取了对燃油征税的措施。这一政策既起到了在石油大幅上涨时抑制燃油消费的作用,又鼓励经济型轿车的消费(低能耗、中小排量)。我国石油资源更加短缺,然而这一好政策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难产。

  国际油价上涨不应成为拖延此项政策出台的理由,恰恰相反,目前高油价形势正是呼唤这一政策尽快出台的好时机,关键的问题是协调好原有公路费征收部门与税收部门的利益关系,建立公路建设和维护新的融资机制。

  汽车厂商要打好降价和产品创新两张牌

  面临汽车产品过高的价格(比国际价格高50%以上)和巨大的国内汽车消费亟待挖掘的现实,国内汽车厂商必然打降价牌,这可能也是目前最有效的一张牌。

  1.价格竞争是厂商提高品牌影响力的关键市场竞争首先是价格竞争,我国汽车产业才刚刚开始打破行政性垄断,完全的市场竞争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这一过程中价格竞争既是厂商实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各大厂商扩大市场占有率特别是提高品牌影响力的关键一张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建立相对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2.不断开发新产品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作为汽车生产企业,仅打降价牌也不行,产品创新特别是根据市场总体需求的变化和满足各种层次的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是一个汽车厂商能否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张牌。相信只有同时打这两张牌的汽车厂商才能在未来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市场中获胜。

  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性重复建设

  提高市场竞争度或竞争水平,不仅意味着大量厂商在生产同一类产品上开始日益激烈的竞争,而且意味着市场竞争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将出现"适者生存""优者生存",而不适者或劣者淘汰的结果。

  因为民营资本比国有资本更关心其投资收益和安全性,从投资政策限制重复建设,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投资的一种调控方式,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防止重复建设主要是通过政策的窗口指导等间接方式,而不是采取投资的限制措施;而且,在现阶段,如果没有一定的重复建设就不会形成竞争格局,就没有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

  将自主开发能力的培育集中在中低档产品

  将自主开发能力的培育集中在中低档产品,加快经济型轿车的国产品牌的研发。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汽车工业上的竞争,要把握两个大原则,第一个是不能想当然,一厢情愿,把合资变成为"外资至上","一切依靠外资",外资可以为我所用,这一点很像电冰箱产业发展一样,多头合资博弈有利于我们在合资上掌握主动权,但一定要注意培育自主创新产品。第二个原则是汽车产业的战略定位一定要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突出我们的优势。

  在目前阶段,我们在高档轿车产品上与跨国大汽车公司的差距极大,在这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我们要扬长避短。跨国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已开始放弃低档汽车产品的生产,主导产品以中高档为主,而我国恰恰在这一细分市场上有较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我国目前面临大众的汽车市场仍处于低端,因此,在自主开发能力培育中应集中在中低档产品上,加快经济型轿车的国产品牌的研发。

(编辑:李良)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