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今年将是市场竞争加剧的一年,供求格局将发生很大变化,在买方市场的压力下,汽车厂商将被迫调整产品价格策略,一场以比拼性价比为主要特征的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从宏观层面来看,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汽车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决定了今年轿车市场需求依然向好。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预测,今年全国汽车需求量将为380万辆左右,其中国产轿车需求143·5万辆,同比增长26·4%左右。
在业内普遍看好今年车市的同时,也有人冷静地指出,去年轿车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带有一定的“积累需求释放”效应,是需求多年沉淀的结果。随着购买高峰过去,今年市场增幅将低于去年。
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认为,去年汽车行业的高增长带有非理性因素,出现了盲目投资现象。上海大众汽车销售公司负责人预计,今年全国汽车销量将增长10%左右,这一数据大大低于研究部门给出的20%以上增幅的预测。
目前,国内轿车市场消费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轿车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私人购车。与公款购车对价格不敏感相反,私人购车的特点是不仅对价格反应敏锐,而且对车型、性能、配置、技术含量都十分挑剔。这将促使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在价格制订上也更加仔细斟酌。
市场诱惑投资膨胀
毫无疑问,今年车市的价格走势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在不期待市场需求再度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前提下,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销计划就成了判断形势的基本依据。
据统计,截至去年11月底,全国轿车销量大约110万辆,销略大于产。由于一些车型受产能限制供不应求,厂家纷纷着手投巨资扩大产能,产能放量增长带来的影响必将在今年逐渐显现出来。从迄今获得的一些信息来看,各厂家均踌躇满志,准备在今年大干一场:天津一汽仅夏利车就计划产销13·5万辆;广州本田今年初的产能将达到12万辆,计划产销11万辆,均比去年翻了一番;上汽奇瑞也计划实现产销增长100%,达到10万辆;上海通用已着手将赛欧的生产线整体转移到烟台新基地,以便为今年扩大产能腾出空间;上海大众今年仅GOL和POLO两款车就计划产销10万辆以上;甚至长丰猎豹也把销售目标调高到3万辆,比去年增长一倍……。
照这种产量翻番的势头,加上各地新投资的轿车项目和众多新车型的当年产量,预计今年全国轿车(包括SUV、MPV)的供给能力很可能接近创纪录的200万辆,从而大大超过市场需求。这样的供求格局其结果不言而喻。
汽车业资深评论人钟师认为,目前企业受到市场强烈诱惑,对形势判断过于乐观,普遍表现出一种投资冲动,必将导致产能过剩。
汽车进口压力渐大
今年进口车数量的增加和价格下调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今年汽车进口关税将降低近6个百分点,虽然幅度不大,但进口配额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15%,达到91·25亿美元,许可证发放数量相应增加,政府调控的力度也会有所减弱。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预测,今年汽车进口约17万辆,其中进口轿车9万辆左右。业内认为这一数字偏于保守。再考虑到目前各保税区积压着大约2万余辆未报关的进口车,今年进口车的实际数量将显著增加,从而对国产中高档车型构成一定的压力。
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副总经理丁宏祥认为,今年进口车价格将稳中有降,预计到今年3月底,2002年许可证到期前,会有一批进口车集中报关,这批车上市后会引起车价在一定幅度下调。
高额利润有待缩水
此外,企业自身也完全具备了进一步降价的能力。业内早就指出,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过高,甚至可谓“暴利”。事实上,去年国内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的效益都好得惊人,部分企业每辆车的平均利润率达到30%,这与跨国汽车公司普遍只有6%左右的利润率而且须凭借年产销数百万辆的规模才得以生存的现状形成鲜明对照。
“跨国汽车巨头希望从美欧市场转战中国,从而享受地球上最后一块暴利市场。”中国汽车市场研究所研究员李秋明说。
在日前北京举办的“国际汽车高层论坛”上,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特别指出:过高的价格和利润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虽然产量不高,但多数都有丰厚的利润。他希望汽车厂家从长远利益出发,主动降价,扩大市场份额,不追求短期的高额利润。张国宝的这一表态既阐明了政府的看法,也代表了广大消费者的心声。
至于价格战出现的时机,钟师和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辉都预计会在今年下半年。业内也有人认为,今年价格战的导火索很可能由进口轿车价格下降而引起。
从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看,随着新车陆续形成生产规模,老品牌车型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同时由于大多厂家把产品定位于8万元—15万元的经济型车,市场出现了某种趋同的现象,预计这一价格区间竞争最为激烈,而8万元以下车型尤其是微型车价格下调空间很小。国产中高级轿车由于价格过高,比国际市场高出20%—70%,降价在所难免。
“加量不加价”也会成为变相降价,除了直接降价外,国产车降价的方式将主要体现为性价比的提高,即“加量不加价”,新产品追求价格一步到位,服务方面也会给予消费者更多的实惠。同时,在未来细分市场的竞争中,车型新、技术含量高、定位准确、个性鲜明的产品将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而车型过时、缺乏突出卖点、一味在“小车三厢,桃木内饰”上做文章的产品,将日趋式微。 (昕华)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