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曙光、黄海闪电联姻 客车集团重组开始浮出水面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1月29日 14:45  经济参考报

  11月22日,对于刚刚卸任辽宁黄海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黄海”)董事长,新任辽宁省丹东市市长助理的张林来说,心情格外复杂,因为这一天,他经营多年的“黄海”被同处一市的另一家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丹东曙光车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303,以下简称“曙光”)重组。对新公司来说,他已是“门外客”,离开经营多年的企业,自然会恋恋不舍,但同时由此步入政坛,以后可能会有一番新天地。况且,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黄海”由此可能会进入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小鱼”怎样吃掉“大鱼”

  要了解“黄海”与“曙光”的重组,首先还得从这两家公司发展的历史说起。

  “黄海”的全称是“辽宁黄海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时诞生的一家志愿军汽车修配厂,50年的风风雨雨,使这家企业成为国内最大的大中型客车制造企业之一,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虽然与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客车“新秀”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其仍处于稳定增长期。今年1至10月,客车销量为3302台,实现销售收入92147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9%和18.7%。

  相对于“黄海”的知名度,“曙光”却因生产零部件处于汽车工业的下游鲜为人知,这家以生产汽车车桥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成立于1984年,在董事长李进巅的带领下,十个人白手起家,凭借自身先进灵活的机制和管理模式,企业在十几年中发展迅猛,特别是2000年的成功上市,为企业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连续5年在全国轻型车车桥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2002年1至10月,实现销售收入55149万元,实现利润总额5674元,实现税金1726万元。

  从两家公司现有的规模来看,“黄海”要大得多,销售额是“曙光”的2倍,但与此对应的是,职工人数是“曙光”的2倍多(“黄海”有在职职工5000多人,而“曙光”在职职工为2000多人。),因此业内人士称这场重组为“小鱼”吃“大鱼”或“快鱼”吃“慢鱼”。

  根据重组协议,“曙光”以货币方式出资1.12亿元,占有新组建的“丹东黄海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黄海”)51%的股份,“黄海”以客车制造主体部份的优质存量资产作为出资,占新公司49%的股份。新公司董事会由7人组成,其中“曙光”委派4人,“黄海”委派3人,董事长由“曙光”董事长李进巅出任,总经理由原“黄海”副总经理杨景出任。由此看到,“新黄海”的主导权已落入“曙光”手中。

  为啥不“另起炉灶”

  相对于轿车行业而言,客车行业在生产上有不同的特点:客车生产是以订单式生产为主,产量超过1000辆就算是大企业;所用零部件外购件比例大,主要是要求整车设计和匹配能力强。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生产客车入门费低而要求的市场灵活度要高。近年来,新进入这一行业的企业,如金龙、长城都是靠灵活的市场机制迅速成长壮大的。其中金龙的注册资本仅2000万元,4个股东各出资500万元,而年销售额可达到10亿元。因此,对于“曙光”来说,投资1亿多元,完全可以再打造一个新企业,没有必要改造一个旧的国有企业。对此“曙光”是如何想的呢?

  “曙光”董事长兼“新黄海”董事长李进巅说,这样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地方情结。“曙光”是在辽宁丹东地方政府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对丹东有特殊的感情与责任,尽管其投资顾问——美国曼哈顿公司多次建议他上市公司不要有过多的“地方情结”,并以洛阳地方一家上市公司的教训告诫之,但对地方的感情他仍难以割舍;

  二是时间耗不起。“另起炉灶”虽然没有包袱,可轻装前进,但没有三五年时间形工厂形不成规模,而恰恰是这段时间会让机遇丧失;

  三是黄海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员工,这是新建一家企业短时间内难以做到的。

  如何打造“新黄海”

  目前,国内客车行业基本上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如宇通客车、金龙客车、长城客车等,并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业绩,进入这一市场,“新黄海”的竞争优势在哪里?会不会重组后反而不如现在?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担心,对此李进巅为记者作了详尽的解释。

  李进巅说,“黄海”曾是国内客车行业的排头兵,在用户中有很深的影响,但是由于机制的影响,目前与竞争对手形成了不小的差距,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他说,重组后的“新黄海”将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是技术优势。“黄海”生产车已有30多年,有知识积累、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一旦有好的机制,巨大的能量就会迸发出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一群人形成的团队优势对客车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品牌优势。“黄海”品牌深入人心,是丹东的骄傲,也是中国客车的骄傲。“黄海”客车皮实耐用,只要重新包装,就能从“漂亮的农村姑娘”变成“城市的时髦女郎”,跟上时代潮流。今后,“曙光”生产的皮卡和SUV整车也将打“黄海”品牌。

  再次是底盘优势。客车比拼的关键是底盘。“黄海”的底盘技术是全国闻名的,一汽出口的货车、客车许多都用“黄海”的底盘。在中国客车企业中,许多家是买别人的底盘,而黄海的底盘自己可以做,这为客车改型、快速应对市场创造了条件。

  李进巅说,在发挥三大优势的基础上,黄海还要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尽快促使“新黄海”上市,这不仅可以解决企业持续资金投入的问题,还可以促进企业转换机制,在“新黄海”中,原“黄海”49%的股份中25%将由职工持股,这对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加快对外合资合作的步伐。2003年,“新黄海”对外合作将有实质性突破,合作伙伴将从美、日、英汽车企业中产生。

  李进巅说,“新黄海”设立的第一个目标是,5年之内客车年生产能力突破万辆大关(其中低档大中型客车4000辆,中巴车4000辆,中高档客车2000辆,高档豪华大型客车500辆),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利税超过5亿元,跻身国内同行业“前三甲”。

  重组是不是“拉郎配”

  在这次“黄海”与“曙光”的联合重组中,政府起了很大作用。从8月15日辽宁省委、省政府“辽宁汽车工业座谈会”决定“曙光公司和黄海公司进行历史性重组”开始,到“新黄海”正式挂牌,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这不禁使许多人感到这一重组是政府在“拉郎配”,那么,如何看待国企重组中政府的“干预”?

  “曙光”董事长李进巅说,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没有政府推动是不行的。政府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代表者,因此没有其参与肯定无法推动重组进程。但是,政府参与要有一个尺度,那就是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与政府谈判时,我们是平等的,他是国有资产的代表,我是企业资产的代表,有利于企业今后发展的我就接受,不利的就不接受,因为我们不是帮助政府扶贫或解困。

  李进巅说,在与“黄海”这次重组之前,“曙光”与“黄海”有过三次谈判合资的历史。第一次是1994年,辽宁省机械工业厅要成立辽宁机械汽车集团,“曙光”与“黄海”、朝柴等同为集团成员,由于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没有联合成功;第二次是1996年,丹东市政府出面让两家合作,由于没有提出可行的合作内容,结果不了了之;第三次是1998年,政府准备让“曙光”与“黄海”拥绑在一起上市,但由于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最后只好让“曙光”先上市。这些都说明,国企重组要符合市场规律,而这次“曙光”与“黄海”的重组是市场推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是改革的必然。(孙勇)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