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团购 为何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今后何去何从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0月30日 09:35  人民网-市场报

  今年5月份以来,在京城等领风气之先的城市,汽车团购风行一时。浙江的购车族也跟风效仿,通过网络、手机短信或电话的方式组团采购。但是短短几个月,这股风潮如同“三分钟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杭州一雪铁龙3S专卖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10月份以来团购的几乎一个没有,前两三个月倒遇上好几拨。”

  团购到底值不值

  汽车团购,就是指许多正要买汽车或将要购车的消费者组团去和经销商砍价,从而以优惠的价格买到新车。这种团购起初是由购车者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互相商量、各有分工,有的到经销商处询价,有的去打探贷款与保险资费,然后汇总各自收集的信息,最后派几个代表和经销商砍价。

  乍看之下,汽车团购的效果还不错,不少购车者都能够省下一些银两,通常在一两千元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前期的搜寻、组织、谈判和漫长的等待过程等费用加总,就会发现团购非但不能节省消费者的成本,反而会使之加大。在目前汽车销售火爆异常的情况下,中国的家轿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一些性价比稍好的车型,刚一上市订单就排成了长龙。在这种情况下,厂家的价格自然是雷打不动,不可能降的,而想让经销商从自己的利润里拿出一部分让给消费者谈何容易?所以对许多团购组织来说,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各经销商咨询、谈判、交涉便成了少则几个星期,多则一两个月的“必修课”。

  警惕团购风险

  知情人士透露,眼下的一些团购已变了味。由于一些人看团购有利可图,便专门做起团购的中介生意,由他们出面招揽购车者,然后从中抽取费用。消费者虽然也能从经销商那里得到优惠,但除去支付给组织者的费用,最终的实惠大大缩水。目前,北京等地甚至已经出现了以代理团购为名的“拼缝人”———托儿,借机浑水摸鱼,专门借团购名义从事诈骗活动。如此一来,消费者参加团购的热情更是一落千丈。就算千辛万苦谈成了交易,消费者得到的优惠也是少之又少。对于大多数非滞销车型来说,能砍下两三千元是成功,砍下四五千就算是奇迹了,至于那些货源紧张的俏销车,别说砍价,不加价按时提货就已是不错的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经销商在车价上让了利,也往往会从装饰、保养上找补回来。

  团购何去何从

  而对于汽车经销商来说,起初以为这种新的销售方式是提升销售业绩的机会。没想到,与团购者一接触,才发现他们自以为带来了大买单,开出的价码有些不着边际。有提出车价要优惠8%到10%的,甚至有要求优惠15%的,保险还要打6折,送验车费等等,这都说明团购者对团购行为期望值太高了。

  对此,经销商普遍认为,团购参与者多数缺乏集体概念,大家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追求各自的利益。即使有数十人前来团购,经销商仍需与每个团员反复谈判,团购只是砍价的幌子。而且,一般来说,团购用户要找数家经销商谈条件,希望导致经销商之间相互杀价,从中谋取最大利益。一旦有的经销商让利过多,保证不了合理的利润,或是因为购车人逞强压价使双方交恶,那么,购车者在之后的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方面就很可能会受到损害。

  虽然汽车团购已急剧降温,但至少目前,团购现象并不会完全消失。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车市是冷热不均的,除了那些热销车型外,还有一小部分冷门车的确不太好卖,属于买方市场。这部分车的经销商为了更快地出货、加速资金周转,也可能倾向于团购方式,所以团购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至于汽车团购的发展前景,业内人士认为不容乐观。归根结底,团购只是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到现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不太可能成为将来的主流消费模式。中国汽车行业现在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因此原有的暴利也向着均利转变,车价渐趋合理。当暴利消失时,团购也自然消亡了。

  (本报记者胡雪良实习生顾跃中)

  《市场报》(2002年10月30日第一版)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