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前不久,日本自动车协会向通产省及几大主要汽车制造商提交了一份“非正式”的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报告,其中对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些描述和预期,比较客观、直率。该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汽车工业整体水平“还很脆弱”。报告指出,中国1540家零部件厂支撑着国内15家轿车公司的生产,其中产量超过10万辆的只有5家,它们分散在全国 各地,各自为政,并不能发挥整体优势。整个国家工业体系仍处在“粗放型”延长线上。同时预言,外资厂家强大的攻击也将危及中国“民族汽车产业”的生存,如果再不做好应对入世竞争的准备,就将被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车轮甩在后面。
进口车价高达到岸价3倍
中国入世后,汽车进口关税将分阶段下调。到2006年,整车关税下调到25%,零部件关税下调到10%。日方人士认为,总体看来,关税下调后汽车价格降幅并不会像中国产业界及媒体预期的那么大。
由于高关税、进口许可制度、复杂的国内流通渠道和高额的中间费用等影响,日方评估目前中国进口轿车的价格约是到岸价的3倍,中国可能是目前世界上轿车卖得最贵的地方之一。同时,国内制造的轿车按国产化率50%计算价格也几乎达到到岸价的2·2倍。价格低于进口车的原因,主要是国产零部件不需缴纳33%的关税和销售渠道相对简单等。
日方评论说,中国媒体普遍认为这个现有价格体系存在着很大的降价空间,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乐观。他们的预期是,到2006年7月,中国市场上的进口轿车将降价约26%,即相当于现在的国产车价格,为到岸价的2·2倍,而国产汽车(国产化率50%)也只有10%到20%的降价空间,即最低不低于到岸价格的1·8倍。
非关税壁垒必然存在
报告进一步分析说,2006年中国整车进口关税将降低到25%,进口许可证制度将被取消,这些是导致进口车价格下浮的主要因素。但在国内商品流通渠道方面,未必会如人们所预期的更简单化,中间环节费用的减少也十分有限。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为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在关税壁垒取消的同时必然设置出新的非关税壁垒,何况中国汽车工业还很幼小。
今年中国降低关税后,进口车价格反而出现上涨势头,在今后3到4年里,26%的价格降幅已是比较乐观的估计。国产车方面,零部件关税降到10%和进口车价降低所带来的压力将是唯一的降价动力。中国国内汽车制造商的规模效应还很有限,同时还必须在技术发展、节能降耗、安全等方面投入很多新技术,因此推动价格提升的因素很多,指望大幅度降价是不现实的。
“家轿时代”预言过早
百姓“打开钱包的动机”才是普及家用轿车最重要的起爆剂。中国汽车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期待加入WTO后车型推出增加、车价能同步大幅下调,或是期待外资能渗入汽车销售、金融、保险、售后服务和修理业,逐步规范汽车的使用环境,使对汽车知识了解不多的人也便于购车。
日本人相信这些都将会实现,但不可能出现在短时期内。一句话,要想普及家用轿车,最终还得增加百姓收入,降低售价。
对中国市场的未来预测,目前普遍认为,有轿车购买力的家庭已达数百万户,即使其中的一成购车,也可达数10万辆。但日本业内人士认为,实际情况是这些家庭的大部分已享有了公车及业务用车的恩惠。单纯使用数字和引用国外范例来预测需求,并不可取。中国汽车业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现在讨论何时进入轿车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本报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