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出租车为何不算公共交通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6月26日 09:11  经济日报

  一位来北京办事的外地朋友说,在号称“中国第一街”的长安街上,居然打不上出租车,太不可思议了。其实他不知道,从北京其他地方上长安街办事,同样打不了出租车。按照北京市有关部门规定,长安街上既不准出租车停靠,也不允许出租车空驶,违者重罚,叫它如何载客?一次秋季书市,记者想打车去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连三辆出租司机都表示为难,最后只好改骑自行车前往。整个白天,在人群流量最大的长安街,是看不见一辆空驶的出租车的,这也算是北京城的一道景观。

  其实说起出租车受到的歧视,又何止上不了长安街!不仅各地对出租车限行、禁停的规定多多,就是违章处罚,出租车也比其他车罚得重。个中原因,很大程度是不把出租车当公共交通看,甚至从传统观念上认为,能坐得起出租车的人一定有钱,开出租车的也挣钱多。这从北京市总是念念不忘“淘汰夏利”,给出租车司机“份儿钱”定得奇高,就可见一斑。

  建国前情况说不清楚,印象中出租车在中国内地的出现,似乎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生事物”。开始能打出租车的都是“老外”,开出租车的也特别“牛”,非要外汇券不可,人民币愣是不收。一般出租车都是趴在大饭店门口,专门等着伺候外宾,因为普通中国人坐不起,官员坐出租车又觉得有失身份。大家是否还记得,曾经有个外国留学生打了一次“面的”,便成了新闻,被媒体好一阵猛炒。那时出租车司机月收入上千元,是大学毕业生工资的20倍左右。

  出租车的发展要归功于“面的”的出现,10公里10元钱,普通百姓打得起。一时间“蝗虫”遍地走,迅速由北京蔓延到全国各地。成为出租车行业起步和发展的动力。“面的”的兴起,不仅对缓解交通紧张功不可没,而且改变了普通百姓的出行观念,至今京城百姓还在怀念“面的”。

  淘汰“面的”,实在是欲加之罪,所谓排放问题,全在发动机的配置,与车型无关,而且越是小排量的车排污越少,这是小学生也懂得的道理,现在投放的微型车排放全都达标,就是证据。虽说后来夏利收费降至每公里1.2元,4公里起价,百姓比打“面的”还要多掏钱,但是管理部门,仍然不能容忍它的存在,把“淘汰夏利”作为“既定方针”,加紧推行。据他们分析,北京市民有钱的都买私家车,没钱的就坐公共交通,因此出租车主要是为外地来京人员服务的,这些人打车要讲身份,档次一定要高。很明显,他们就是不愿把出租车当“公共交通”,只让它为少数有钱人和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人服务。一个城市的服务设施,不把当地普通百姓当作服务对象,其可怪也欤!

  近些年全国各地的公共交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线路增加了,车辆增多了,但是毕竟它不是一种门对门的交通方式,不能满足人们的一些特殊需要,也代替不了出租车的功能,如老弱病残或携带行李出行,或有急事,或者就是要追求方便快捷。我们说“轿车进入家庭”,首先是出租车进入家庭。且不说,打车比买车实际费用低,对于一些暂时买不起车的人,打车也可解燃眉之急。

  此外,出租车对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也有实际效果。一些城市里特别繁华的地段,停车难,收费高,私家车不好去,出租却可以发挥不用停车的优势。日本东京的银座商业区,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所见私家车不多,满目都是出租车,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几乎每个十字路口的街边,都有几辆出租车在“趴活”。东京城市规模和北京相当,保有500万辆汽车,是北京的3倍,道路情况远远赶不上北京有这么宽的马路,有这么多的立交桥,红绿灯还特别多,但是交通状况却不比北京差,很多私家车买了不常用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记者最近在东京与两位日本记者聊天,得知他们都没有买车,觉得出乎意料,问其原因,答曰“自己买车很麻烦”。如果我们把出租车当作“公共交通”对待,让打车更方便一点,更便宜一点,有很多人未必一定非要自己买车,就是买了车,平时也未必都经常开。(作者:程远)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