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轿车进入家庭历程之轿车大论战--回访第一人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6月05日 13:38  北京青年报汽车时代

  郑也夫:现在持这一观点的人很少

  如果说1994年8月9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轿车文明批判”一文是首次反对“轿车进入家庭”成熟之作的话,那么文章的作者郑也夫就是挑起这次轿车大论战的第一人。

  -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对话

  郑也夫是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当时有关支持轿车进入家庭的论调,激发了郑也夫反驳的欲望。“几天时间,我就写出一篇近万字的文章,内容从公元前3500年,一直谈到21世纪。”郑也夫说。

  1994年11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经济学家樊刚的文章,标题是“文明批判”的批判。文章的开头一段写道:《光明日报》所载郑也夫的《轿车文明批判》,刺激人思辨的欲望,引得我也想来讨论一下“轿车文明”这个东西,以及在轿车这一现象背后更重要的与人类发展相关的种种问题。

  文章从经济学角度谈了文明的魅力、发展的极限、人性的悖论、落后的悲哀等6个方面谈轿车文明。并对郑也夫的文章逐条辨析,笔锋锐利,这也是郑樊两人的首次“论战。”

  郑也夫在看到这篇文章后,在24小时内就写成一篇近万字的反击文章,发表于1994年11月24日的《中国市场经济报》上。文章首段称:1994年8月9日笔者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轿车文明批判》一文。11月8日樊刚针锋相对,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轿车文明辨析》。对樊文的观点笔者基本上不赞同。但樊君拓宽了讨论的范围,引发了若干重大问题,推动了讨论的深入,笔者颇表敬意。樊文共分六部分,下面我一一答复。

  -郑樊论战引发的讨论

  随后,茅于轼、胡鞍钢等学者就这一论题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是反对或是支持,但都是一个愿望,让中国汽车工业走健康之路。这些争论性的文章发表于各大媒体上,引发关于“轿车是否进入家庭”的大讨论。

  郑也夫在此后几年,一直撰写反对这一观点的文章,如《自行车族成员的呐喊》等文章。1996年,郑也夫编辑了一本书,书名就叫“轿车大论战”。

  据出版这本书的经济科学出版社编辑谢锐介绍说:“郑也夫本人对这本书投入了很多心血,他不仅收集国内许多有建设性意见的学者的文章,还在这本书发行之后找人写书评,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声援。”

  “说实在的,郑也夫和樊刚的笔锋都很精彩。”这位编辑评价说。

  提起当年的“论战”郑也夫说:“其实,我的观点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如果有人站出来和我辩论,我一定应战。”

  -发展私车不能阻挡

  以下是郑也夫和樊刚首次论战的精彩论点:

  郑也夫:1907年,纽约的马车每小时走6公里,今天纽约的汽车仍是这个速度。人们质问,为什么要发明内燃机,为什么要搞这么多年?

  樊刚:纽约市在1907年马车时速6公里,现在汽车也6公里,即便这是真的,首先也是因为现在纽约的人口更多了,而不是车多了。

  郑也夫:追求轿车的人们是为了赚利,为了虚荣,还是为了社会生活?

  樊刚:总之,轿车或“私车”的确是一种文明,给人以特殊的享受。你不能制止人们追求一种文明。

  郑也夫:我们能够承受美国汽车文明的燃料负担吗?即使21世纪的中国有能力购买更多的石油,国际市场、以至我们的地球,可以支撑一个11亿人口轿车大国的兴起吗?

  樊刚: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或潜在拥有的,不会仅仅是目前我们知道的那点资源、那点疆界、那些技术能力和那种生活方式。

  郑也夫:中国城市中的每一条道路都是中间跑汽车、两边跑自行车。汽车的路大多比自行车还宽,至少相等。道路的修建与维护是谁掏腰包?说到底,是纳税人掏的,而纳税人又多为汽车阶层与自行车阶层。

  樊刚:反对发展私车,但又不能限制有钱人有轿车不坐,有车族和无车族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会使多数人永远处在自行车的座子上遥望越来越豪华的轿车在高速路上飞驰。

  郑也夫:难道把汽车业搞上去是最终的目标吗?汽车是交通的手段、是人类役使的工具,如果过头的轿车业造就出的是窒息的交通状况,那难道是可取的吗?

  樊刚:你如果指不出这样一种可供替代的产业,就总会让人怀疑你是要我们永远处在自行车、驴车的落后国家的行列而看着你们富人在那里继续大开其车,并使我们继续处在处处受富国利用其优势占我们便宜的境地。(本报记者何登峰)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