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邮件 搜索 新闻 短信 聊天 企业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入世中国汽车的发展前景专题 > 正文
机遇与竞争并存--专家谈中国汽车该走怎样的路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5月31日 10:40 中国经济时报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刘世锦博士

  中国入世半年来,跨国公司加速大举进入,有不少人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将面临“灭顶之灾”,也有人认为这无足轻重,该咋走还咋走。那么,加入WTO以后,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到底会如何发展,到底该走怎样的路?

  适逢我国加入WTO后首届最大规模的北京国际汽车展开幕在即,就以上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刘世锦博士。

  国际竞争带来发展新机遇

  记者:有人说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将会全面跨掉,对此您是什么看法?

  刘世锦:汽车产业是中国加入WTO后通常被认为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作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的汽车关税水平较高,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散、小、乱,技术水平低等,由此而引出的结论往往是悲观的。然而,如果能够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加快政策调整、体制改革和企业重组,培育和发展中国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使之转化为竞争优势,那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则完全不同。

  从入世半年来的情况看,中国汽车产业的形势是喜人的。一是汽车品种越来越多,新产品的上市不再是以季为单位、以月为单位了,几乎是一个星期就有一个新品种上市;二是汽车价格一直下调,连中高档车价也开始松动;三是外商到中国合资搞汽车的越来越多了;四是国内民营企业及及其他产业的企业纷纷介入汽车行业。这对加入WTO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好兆头。

  一个产业的做大要靠竞争,应该说有了国际竞争更能促使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做强中国汽车产业。

  最大的问题是缺乏

  “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

  记者:目前,在中国现有的诸多产业中,汽车产业是一个发展不够快、竞争力不够强的产业。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那些?

  刘世锦:先让我们看看家电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发展迅速的产业,其中以家电产业为代表。这批产业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是供求缺口很大,进入障碍较小,生产者大量进入;二是供求缺口逐步减小,竞争强度增加;三是供求基本平衡乃至供过于求,以价格竞争为主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分化显现,生产和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四是在价格竞争的同时,质量、品种、服务竞争的重要性增加,行业平均利润率继续下降,企业间的购并、联合和其他形式的重组加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尽管这批产业也存在着某些问题,但总体上是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在产品更新、技术进步、质量和服务、消费者受益等方面比其他产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入世”后也是最具竞争力的。

  这批产业之所以发展得较好,最重要的是经历了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由此解决了对一个产业发展至为关键的三个问题:第一,优势企业“发现”问题。优势企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封或由政府指定的,必须经历一个市场竞争的“筛选”过程才能被“发现”。任何个人和包括政府在内的组织不能事先预知哪个企业是优势企业,今天的优势企业昨天或前天也不可能知道自己能够成功。这是必须经过市场竞争才能解决的问题。第二,企业竞争力的学习和培养问题。“竞争力是通过竞争获得的”是一条基本原理。企业的营销、管理、研发、融资等等能力,只有在市场竞争的曲折经历中才能真正学到并积累下来,企业的组织、机制和制度才能随着逐步完善。所谓“企业规模”及其竞争力,并不仅仅是技术概念,更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概念。第三,市场潜力的发掘和利用问题。竞争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和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促进新产品普及,使大量的潜在需求得以转化为现实需求。

  汽车产业与家电产业同属组装加工制造类产业,在技术和市场结构性质上相近。然而,汽车产业并没有表现出家电产业那种积极的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经历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从政策的角度说,尤其值得检讨和反思的是严格的市场进入管制政策和抑制性消费政策。由于严格的进入限制,加上产品品种和价格管制,形式上看中国有一百多家整车厂,但竞争是很不充分和受到扭曲的。抑制性的消费政策使已有的市场需求得不到释放,同时也使事实上并不充裕的生产能力处于过剩状态。

  “放开市场,管住政府”

  大兴“重复建设”

  记者:按照您的观点这不就是“重复建设”吗?

  刘世锦:采取严格进入限制的一个主要考虑是防止“重复建设”。市场经济的一个常识是,竞争要有一个以上的进入者。一个以上就是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市场竞争。重复不是没有代价,市场竞争的失败者会被淘汰出局。但是,这个过程无法替代和“省略”,好的情况下只可能被缩短,否则不可能解决前述的优势企业发现、企业竞争力培育、市场潜力发掘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与其他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可能是代价最低的。

  人们经常拿美、日、德等国几家汽车大企业与中国百余家企业相比,说明中国汽车工业的散、小、乱。但是美、日、德等国的大企业是如何形成的?历史上,美国曾经有过两千多家汽车企业,现有的三大巨头企业,是经过上百年的竞争、淘汰、兼并、联合而形成的。一些同志希望按照发达国家现有的市场结构和企业数量来确定中国的“定点企业”,认为只要把这几家企业搞好就可以了,由此便可免去重复和竞争之苦。这的确是一件好事,问题是我们何以知道这几家企业是最好的?没有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的磨炼,这些企业怎么能有足够强的竞争力?在家电行业,政府主管部门曾经搞过一些“定点企业”,大部分乃至全部都垮掉了,后来崛起的那些优势企业,大多是原来不知名的。归根结底,我们还不可能只要市场竞争结果而不要市场竞争的过程和机制。

  在我国既有的体制状态下,重复建设确实面临着一系列特殊的严重问题,一是行政性的重复建设,拿着公家特别是政府的钱,主要关心上项目,而不大关心投资后果;二是由于信息和知识的缺乏,容易被短期的市场信号误导而盲目投资;三是高保护和抑制性消费政策导致过高的汽车价格,给了潜在进入者过强的投资刺激。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应当是改革投融资体制,使政府不再从事竞争性领域中加工项目的直接投资,建立起能对投资后果切实负责的新机制。

  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政府又跃跃欲试,准备大上汽车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担心出现新一轮行政性重复建设不无道理。但若在限制不负责任的投资主体的同时也限制了负责任的投资主体,并不是好的办法。正确的做法应是“放开市场,管住政府”。具体地说,一方面要尽快改革原有的行政性项目审批和目录管理办法,放宽进入限制;另一方面,应明确规定:第一,不允许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向汽车生产项目;第二,政府不再强令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汽车生产项目投资;第三,新的汽车生产项目通常采用多元投资的公司体制,在国有资本参股的项目中,尽可能要有非国有资本或外资的介入。只要投资主体是真正负责任的,应当相信它们比政府更关心其投资后果。

  中国发展汽车产业有三大优势

  记者:除了存在的问题,中国发展汽车产业有没有优势呢?

  刘世锦:中国已初步形成相对齐全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这既是中国汽车产业新发展的起点,与许多后起国家相比,这样的起点也算一个优势。除此之外,中国发展汽车产业还有如下优势:

  一是大国市场优势。这是所有优势中最为重要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且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汽车快速增长的初期,这一基本格局对所有的汽车生产者都不能不是巨大诱惑。但这里强调的大国市场优势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使汽车产业链中的诸多环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将集中表现在整车装配和部分零部件生产上。贴近中国市场的独立研发需求也将产生;第二,中国的国内市场能够容纳多个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的进入,同时也可以为相当数量的内资和内资为主的企业提供足够大的竞争空间;第三,中国市场不仅巨大,而且呈现出显著的多层次性,对起步较晚、处在成长中的国内企业较为有利。

  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80年代以来,汽车工业旨在提高资本密集度、降低劳动密集度的技术进步有所加快,但就汽车整车的成本构成看,工资成本仍占7%—10%,并且汽车强国的工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员工的工资加福利的每小时大约在1至2美元,基本上相当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十至二十分之一。 

  三是具有较强的制造业整体能力,尤其是上游相关产业能力。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橡胶加工、纺织材料等,中国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产品成本上也有一定优势。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高加工度制造业为重点的增长阶段。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制造业将会逐步向我国转移。这一发展趋势无疑会增强中国在生产诸多汽车产品上的优势。

  道路: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

  记者:您分析了这么多,请问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的路到底该怎样走?

  刘世锦:立足现实和潜在的优势,科学借鉴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特别是后起国家的经验,我们作出的符合发展规律的选择是——“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的路子。

  记者:什么叫做“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

  刘世锦:首先是立足于开放,具体地说就是在WTO的框架下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顺应、利用而不是拒绝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潮流。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然不排除对产业的某些必要保护,但不依赖于保护,立足点置于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第二,在开放中充分利用、培育自身的优势。关键是在开放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体制、战略和政策调整使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第三,大国优势在诸多优势中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新模式中能够形成特色的。

  记者:能不能谈得更具体一些?

  刘世锦:新模式具体将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积极而充分的国内竞争环境。中国的汽车产业是分散而缺少积极有效地竞争。相对于今后二三十年中国可能具有的千万辆水平的生产和销售规模,目前百万辆的生产和销售量表明中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更确切地说,几乎无法避免经历一个以选择优势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发掘市场需求潜力为目标的竞争过程。作为大国市场,有足够地容量和能力接受几乎所有具有积极意义的竞争。由于已有汽车产业基础所形成的资金、技术等进入壁垒,跨国公司的陆续进入,以及政府政策的合理引导,汽车产业的竞争可能出现与家电行业显著不同的特点,竞争带动产业成长的过程应力求缩短。

  当务之急是培育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包括大幅度放宽行业进入限制,允许各类负责任的投资者特别是非国有投资者的进入;进一步打破部门和地区的行政性垄断,形成开放、统一的国内市场;规范竞争秩序,通过制度建设约束种种限制和扭曲积极竞争的行为,等等。积极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新模式成功的基础和关键,缺少这一条,其他将无从谈起。如果能够打好这个基础,完全有理由预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中国汽车产业就会出现一批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其中既包括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也会包括内资或内资为主的企业。这批企业将构成实现“大国竞争优势”目标的中坚。

  ——着眼于全球战略的多个跨国公司进入与国内优秀企业自主发展并举。中国的大国市场,足以使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上最大的五、六家跨国公司进入。一个重要的政策指向是支持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入世后关税水平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可有两种选择,一是对中国整车出口;一是在中国设厂生产。随着中国入世,应当适时放松或取消对外商投资在股权、国产化率等方面的限制,使其按照全球战略考虑决定在中国的产业配置,避免大规模的整车进口,或仅为在中国市场销售而大量进行低增加值组装的局面出现。尤其应鼓励跨国公司整车和零部件向外出口的努力。

  另一个政策指向是鼓励跨国公司之间的积极竞争,许多行业的经验证明,这种竞争对产品更新、加快跨国公司向中国的技术转移、改进管理、降低成本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鼓励内资或内资为主企业加快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支持这些企业与外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乃至战略联盟,尤其要支持其在研发、品牌、营销体系等方面自主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努力。跨国公司进入与内资或内资为主企业的自主发展并不矛盾,中国的市场可以同时为两者提供足够大的空间。两者之间当然会有竞争,但更多的将是合作、联合、融合的关系,并最终整体上提高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开放中逐步融入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净出口作为中长期目标。改变以往汽车产业链配置局限于国内,主要依赖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源的思路和方法,分阶段地逐步融入汽车产业的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发体系,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放弃全面替代进口的目标,在整车上有进有出,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部分产品,同时适当进口国内不生产或不具有优势的另部分产品,主要是高档车。

  由于中国的汽车市场广大且处在成长期,能够支持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的大规模整车组装生产,并显示出良好的规模经济性,这一点将会与西班牙、加拿大等国有很大不同。但在一个适当长的时间后,有国际竞争力的整车产品出口较快增长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加入WTO后将放弃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要求,部分零部件寻求境外采购。同时,国内有条件的零部件厂商要尽快向全球供应商的角色转变,逐步进入零部件国际贸易量加快增长的阶段。在中长期,力争实现汽车产业在开放度相当高水平上的净出口,并逐步提高其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这将意味着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汽车潜在消费需求国,同时也是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加工制造国。

  ——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首先着眼于适应中国汽车市场起步阶段的需求。在这一阶段,家用车是市场需求的重点,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又是中低级别的家用轿车。其次,实施这一战略将有利于新企业的进入和竞争力的培育。中低级别的家用车对企业在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要低,或者说进入障碍较小,这一点对内资或内资为主的企业是一个难得机遇。第三,如果中国在中低级别家用车生产上形成较大规模并具备一定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与中国相近的新兴国家市场上将会赢得较大机会。

  ——面向全球市场的零部件工业重组。一方面,我国零部件企业受国内整车高国产化率配套政策的影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普遍采取零部件生产与整车生产集中于一个集团,零部件生产主要满足本集团内部整车生产需要的方式。于是,零部件企业大都存在着批量小、成本高、技术开发能力低等问题。

  零部件工业重组的第一阶段目标,是改变目前受企业集团和地域限制的状态,使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转变为全国性的供货商。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目标是积极参与跨国重组,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和销售网络以及零部件企业的自身努力,使一批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逐步扮演全球供货商的角色。在中长期,中国的零部件产品进出口额占其总额的比重应高于整车产品。在此过程中,零部件企业数量相对减少,以模块化、系统集成为特征的零部件大企业将有所增加,国际上的零部件跨国公司和国内有潜力的零部件企业都有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

  ——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角度看,汽车产业后期国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进口、KD组装、引进技术和规模生产、趋于成熟四个阶段。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基本上处于兼有第二、三阶段特征的时期。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增值能力,应当成为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始终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但总体上要遵循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的规律。

  与大国市场为基础的大规模生产,将会使跨国公司部分研发能力向中国的转移成为合理选择,特别是满足中国市场特定要求的研发会受到更多重视。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快技术转移的速度。其次,与优先发展中低级别家用车战略相一致,应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上率先突破,形成一定优势;同时,随着零部件企业的重组,应加快提升其技术开发能力,在部分零部件产品的研发上形成国际竞争力。再次,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熟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研发人才的成长和成熟,国内的汽车研发力量将更多地介入全球汽车研发分工体系,并成为其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克勤)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发表评论】【汽车论坛】【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分 类 信 息
:MBA备考百分百上线
   送你出国学英语!
   1.6元租涉外办公间
   亚运新新家园热销
   8万以下品牌车专卖
   外专局PMP权威班
:风情体验之欧罗芭
:国际长途0.33元/分
:青岛招商项目展
:网上车展-邀请函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相关链接
将损失减到最少--国产车如何抵挡进口车的攻势(2002/05/31 10:33)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富康的优势到底在哪里(2002/05/31 07:56)
专家评论:汽车领域完全自由竞争是不存在的(2002/05/29 10:33)
厦门汽车“二龙”相争 中国客车竞争同样激烈(2002/05/28 13:34)
国际研发巨子在华试水 中国汽车驶入后合资时代?(2002/05/28 11:06)
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汽车消费将呈现十大趋势(2002/05/27 11:29)
“863”计划:中国将投入10个亿来发展电动汽车(2002/05/27 11:15)
红旗要翻身:争夺上海北京出租车 重塑高贵品牌(2002/05/26 10:52)
入世中国汽车的发展前景专题  




车行天下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