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廷芳
金秋10月,第五十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大会在天津召开。作为入世之前汽配产品的大演练,此次交易大会大致将我国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现状摆在人们面前。
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低水平重复并存
从参展的3000多家厂商来看,有部分零部件产品已站在国际技术前沿,与整车同步追赶着世界潮流。这些企业多是在引进整车生产技术时的配套技术工程,或者是国外大公司在向中国渗透整车技术之前,试探性投资建设的独资零部件企业,其中也不乏一些民营企业家在投资时为抢占科技的制高点开办的高科技企业等。尤其是那些掌握了发动机电喷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新材料技术的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产值、利润所占比重较大,在汽配行业中已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实力。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则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物,他们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不了配套领域,只能供应社会维修市场。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企业如不抓紧时间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将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产品开发与模仿生产并存
我国汽车的开发能力本就不高,而汽车零部件的开发能力更是不尽人意,应该说,大多数企业还处在模仿阶段。一般来说,国内零部件的技术开发充其量只能算是二次开发,生产厂家从整车生产厂家把图纸拿来之后,根据整车布置、连接尺寸等,再设计零部件的构造,实现整车需要的功能。这种状况与国外大企业相差甚远,如德国ZF公司,在汽车变速器产品上形成系列化,整车厂在设计新车型时,看哪种变速器合适尽管选用。但令人高兴的是,交易会上也有一些基础不错的企业,存在较大潜力。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许将率先冲出模仿的小圈子,获得突破性发展。
企业集团与分散经营并存
早在10年前,为增强零部件业的抗冲击力,国家有关部门就部署,培养50个零部件小型巨人。后来,在国家制定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也有类似的提法。但是,由于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多是围绕主机厂发展起来的,而主机厂的规模、产量都不大,这就造成了零部件企业吃不饱的现象,特别是主机厂在选择配套厂家时、一般都采取双轨制或多轨制,更加限制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规模。尽管当时提出的口号是高起点,大批量,但改变起来谈何容易。直到近几年,有些企业才开始走多家配套的路子,形成了一定规模,有的还组建了零部件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多数主机厂都强调集团公司内部配套,造成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能力闲置,如汽车齿轮行业的生产能力放空达60%以上,其他那些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这种现象更为严重。造成的后果是,零部件企业集团的规模上不去,分散经营的小零部件企业更加分散,显然,这些企业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到的冲击也将最严重。
企业形象与品牌意识在提升
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尽管改革开放已20多年了,但是,很多人仍认为零部件为主机厂配套属“专家消费”,只要整车厂的总工程师一拍板,生意就有了,不必进行品牌宣传。不过,近几年这种观念逐渐有了改变,汽配会上,品牌宣传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次交易会上,很多企业的创意独具匠心,有的带来了女子军乐队,有的敲起了威风锣鼓,把个交易会搞得热热闹闹,将企业形象大大展示了一番。
挑战与机遇同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确实有了雄厚的基础。国家经贸委投资处陈跃红处长在研讨会上拿出一组数据来说明一点:我国1978年用于汽车零部件的投资1.3亿元,1999年是60亿元;1978年零部件企业固定资产是25亿元,1999年是700亿元;1978年的汽车零部件总产值是29亿元,1999年是708亿元。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国外轿车技术使整车国产化率达40%需要七八年时间,现在用两三年即可。
在“十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60个关键零部件,对一些空白技术要占领制高点,发挥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都是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方向,是我们欠缺的,更是我们急需的。
《中国汽车报》(2001年10月17日第七版)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