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 正文 |
| 价格竞争,是最基本的竞争,连价格竞争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质量、服务竞争!一个回避国内竞争的行业,怎么能指望它提高“国际竞争力"?汽车不降价,怎能大量进入普通人家庭? “入世”后,中国是否还能发展自主的汽车工业,关键在几年保护期间,能否把市场做大,使现有企业生产能力得到尽情发挥。否则,我们将永远、彻底退出汽车工业领域,把国内市场拱手让给跨国汽车公司。 把“市场做大”,首先应尽快取消购车环节中的不合理收费,把使用成本降至最低,营造一个宽松的消费环境,使“有车族”的队伍迅速壮大。对于汽车制造厂家来说,则要大力降低成本,把扭曲的高价降下来,让消费者买得起。 然而“高价有理”、“高价有利”,作为一种经典理论,在中国汽车行业深入人心。“不打价格战”,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条行规,谁要违背它,不仅要受到业内的指责,自己也感到心虚理亏。 高价成了中国汽车的“马其诺防线”,决不能失守,无论生产能力如何放空,产品如何积压,设备闲置它3年5年,即使折旧为零,汽车价格是不能随便降的。企业就是想降价,也是“有贼心,没贼胆”。 对加入世贸,也有人认为签约归签约,照样可以我行我素,关税可以明降暗不降,进口许可证可以变相存在,中国汽车照样可以享受高价之利。以为进入世贸,也可以像在国内市场上一样不守信誉。 可是,最近记者到重庆长安汽车集团采访,从他们对所谓“打价格战”的辩解中,却听出了一些“弦外之音”。 1999年,长安汽车集团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48.57%、75.59%、26.3%,特别是整车销售达到158759辆,比上年增长49.68%,其中本部增长更达到64.66%。在汽车工业整体低速增长的今天,这似乎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结束了他们4年销量徘徊不前局面,不仅成为微车行业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甚至超过了东风和天汽,闯入全行业前三名。在当年消化潜亏1.2亿元的基础上,减亏7000多万元。在汽车行业普遍为“入世”感到不安时,长安集团却上下充满乐观与自信。 对如此佳绩,他们认为得益于实施了五大工程:即“火车头”工程、新品工程、精品工程、成本工程和营销工程。这些措施,确实缺一不可,但记者却感到,起决定性作用的,似乎还是产品的连续4次降价。 早在1993年,重庆长安就已是微车行业的老大,市场占有率接近三分之一。但是由于机械地死守“以销定产”,使产销量连续4年徘徊在7万辆左右,库存积压整车2万多台,有的车积压竟长达4年之久。投巨资形成的15万辆生产能力半数放空,行业排名由第一位降为第四位,设备资金长期占压闲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1998年7月,领导班子调整以后,新领导提出降价销售,却遭到多方反对,说什么“降价就是自杀”云云。其实积压4年,1台车仅价格就损失1.8万元,5年占压资金利息又是2.8万元,加上存放占地、更换零部件,实际已经成了负值,这种无形损失帐又该怎么算? 他们分析了企业面临的五大矛盾:即生产能力达不到经济规模,销售能力赶不上生产能力,服务能力跟不上销售能力,国家政策环境不符合群众购买要求,企业开发能力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认为在这五大矛盾中,销售能力弱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需要首先突破。 通过对过去得失成败的分析,发现车子不好销,除了产品不对路的原因,还有价格不为消费者接收。要突破销售瓶颈,自然要加大市场推销力度,加快产品开发,但首先要降低成本,把车价降下来。 在这种思路下,他们反省过去产品销不掉就采取限产办法,不仅使大量工人下岗,而且让几十亿的资产闲置,反过来又使生产成本上升。如此恶性循环,企业越发陷入困境。目前中国市场远未饱和,如果“反弹琵琶”,扩大生产,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同时加快资金周转,向时间要效益,把成本降下来,就可以用低车价支撑市场扩大销售。 降成本,首先是认认真真学习邯钢经验,整章建制。去年他们先后培训员工9300多人次,建全了12项大的成本管理制度,修订了6大类定额,完成了近千余份岗位经济责任,安装计量仪表2260多只,层层分解指标20多万个,实行成本否决,全公司成本较上年下降了4.5亿元。这是记者多年采访汽车行业,见到学习邯钢经验力度最大的一个企业。 在保持低价位的前提下,他们加大新品开发力度,仅1年内就进行了两次成功的碰撞试验。产品成本降低了,就让利于消费者,他们的1辆面包车,比别人的双排座售价还低。这样反过来又扩大了企业销售量,增加了企业赢利。无疑,这是一种双赢战略。而死守高价,宁可不生产,也不让消费者受益,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新品开发加价格优势,去年长安集团的销售量大幅度增长,同行不能望其项背,他们在微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8%。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长安的经验告诉我们,降价,才会使降低成本对企业变得迫切,才会使职工有危机感,才能促使企业加强管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降价实在是一剂良药。 价格战,是最原始的竞争,最基本的竞争。十多年前就已在家电行业广泛实行,至今尚不能为汽车行业所接受,实在令人费解。如果连价格竞争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质量竞争、服务竞争?正是长期的保护政策,使汽车工业远离竞争风雨,有人甚至一听让企业竞争就发火,在他们看来,中国汽车需要的是联合,而竞争早已过度。岂不知中国汽车长期联合不起来,恰恰是因为竞争不充分的结果。 这些年,中国汽车可没少说“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可是,一个回避国内竞争的行业,你怎么能指望它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呢? 汽车不降价,怎能大量进入普通中国人的家庭?汽车厂怎能实现规模经济?为了自身的发展,中国汽车也该改一改观念了。 所属专题:程远专栏 主编信箱 | |||||||||||||||||||||||||||||||||||||||||||||||||||||||||||||||||||||||||||||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 正文 |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C)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