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首 页 | 新闻 | 邮件 | 搜索 | 短信 | 聊天 | 导航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 正文
 





买车
看车
二手车
维修保养
聊车侃车




汽车搜索
找需要的车、新闻、文章
关键词
热门搜索:
豪华轿车 普通轿车 跑车
越野车 厢式车 其它车型


在线工具

新车报价查询
汽车对比功能
购车费用计算
保险费用计算
虚拟贷款购车
汽车维权热线
完全车事问答
车事通讯大全




汽车论坛

汽车时代论坛
汽车群英会论坛



降价不降价该谁说了算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7月13日 22:44

  消费者盼降价,望眼欲穿,轿车厂众口一辞,决不打价格战,然而在市场作用下,价格仍然在8年中下降了50%———

  对中国现实的和潜在的轿车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轿车价格。对大家伙儿来说,首先得成为“拥有者”,然后才能谈得上其他。

  80年代

  个人买车如做梦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轿车价格,实在高得离谱,例如桑塔纳当时的售价,就比国际市场高出2.87倍。普通中国人的收入,不吃不喝积攒30年,也未必买得起1辆轿车。所以,人们把轿车进入自个儿家庭,称作“轿车梦”。对轿车的价格并不十分关心,似乎那是“火星上的事”,于自己关系不大。记得1990年,记者写过一篇文章,《遥远,但不再是梦》,着实受到一些人的嘲笑。其实,那些嘲笑是善意的,嘲笑者内心比记者还要着急。如今这些人中的相当一批,已经成为“有车族”了,真是“斗转星移”啊。

  1992年初,中国“入关”呼声渐高,人们突然发现,一旦“入关”,因为受到进口车的冲击,轿车降价将成为一种现实,轿车价格不再与己无关。一时间人们欢欣鼓舞,而众轿车厂家,则如大祸临头,似乎世界末日降临了。这时一些“权威人士”便出来解释:中国的汽车工业属于“幼稚工业”,“入关”后要受到保护,因此,“入关”不等于降价。结果是百姓空喜一场,厂家受点虚惊。从此“保护幼稚工业”,如同贾宝玉的那个“劳什子”,成为了厂家的护身符。

  1993年,中国轿车价格涨得让人心跳,桑塔纳最高达到22万元。1994年起,中国汽车步入为时5年的低速增长期,由卖方转为买方,轿车失去了价格上扬的支撑,开始了一路走低的历程。

  也就是在这1年,国家首次推出了轿车“中准价”。“中准价”没有包括消费税,增值税也变成了价外税。这样一来,表面看轿车价格似乎降了一大块,具有代表性的桑塔纳车,中准价为10.4万元,夏利为6.3万元,这比当时市场售价几乎低了50%。人们欢呼雀跃,以为购车人的节日真的来到了。于是“有关部门”又出面“澄清”,中准价加上各种税,才是轿车的真实价格,而这正好就是当时的市场价。消费者不仅空欢喜一场,还大有被愚弄之感。

  90年代

  降价不言降价

  此后,中国轿车厂家在“不降价”的誓约中,悄悄地降着价。1997年底到1998年初,中国轿车工业经受了一场最强烈的降价冲击波,国内几家主要轿车厂轮番降价,终于导致出台了“价格自律”运动。杀得死去活来的竞争对手,桌上握手言欢,约定从此“不打价格战”。“不降价”,一时成为中国轿车市场的主旋律。

  去年底,中美就中国“入世”达成协议,清除了中国加入世贸的最大障碍,轿车降价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许多购车者采取持币待购的态度,中国的轿车市场一下降到了冰点,轿车厂家遭受了近些年来最沉重的打击。无论多么权威的人士信誓旦旦表示:“入世”汽车暂不降价,购车者就是死活不相信。

  降件不降价,究竟应该由谁说了算?

  中国轿车的价格确定,1994年以前,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掌握之中,1994年以后,似乎是由企业说了算,被商家称之为“上帝”的购车者,总是处于逆来顺受的地位。成本加利润,再加流通环节中的税和费。至于购车者是否能承受,则不关我的事。因为中国的轿车工业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诞生的,卖给你就算不错了,还讲什么价钱!

  90年代初,中国出了个“邯钢经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市场倒推法”,即以用户能接受的价格定价,高于这个价格的产品不生产。经国务院号召,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学邯钢,然而汽车行业却动静不大。没有见到什么降成本的过硬措施,更没听说哪家轿车厂要搞“市场倒推法”,按购车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定价。轿车工业自有说法:不打价格战,比质量拼服务,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可是,能买得起车是前提,如果不能拥有,质量和服务又与我何干?

  这些年来,中国的轿车价格,与最高峰期相比,差不多下降了50%,但是,与中国国民的收入水平和期望,还相差甚远。中国轿车工业不能守住自己的成本不变。看看日本,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日元对美元汇率,由250元左右升值到100元以下,日本企业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但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基本都没涨价。

  高价格

  害了中国轿车

  中国轿车工业起步以来,在高关税和严格进口许可证的保护下,中国轿车工业充分享受着高价之利。但是,十多年过去,高保护下的优裕生存环境,并没有使中国轿车工业超常迅速成长,反而发育成了“小老头”,始终脱不了“幼稚”病。

  高价,几乎把所有省市都动员起来上轿车,高价,将“散乱差”注入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灵魂,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特别令人不解的是,尽管现有轿车厂都在叫喊“造车无钱可赚”,却仍然挡不住后来者的蜂拥而入。难道他们真的都在“赔钱赚吆喝”?这些年来,人们总是批评彩电价格大战,其实,正是这些大战,将许多弱者淘汰出局,同时又不断将入门门槛抬高,才有今天几霸称雄的局面。而轿车厂在高价、厚利的关爱下,该死的死不了,该活的活不好。

  中国轿车起步以来,叫得最响的口号,就是“经济规模”。而高价,却把最广大的消费者挡在了车外。轿车进不了普通家庭,失掉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撑,中国轿车上了规模,却不“经济”。如今轿车厂生产能力仅发挥了一半,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生产规模形成以后,不能达产,设备闲置,能力放空,随着时间的流逝,技术和设备都要贬损,高价格并不保证得到高额回报。

  高价,中国轿车始得其利,终受其害。

  现在,中国轿车把着高价不松口。对买车人来说,几十年没有车也过来了,再多俩月1年不买车,也无所谓,反正习惯了。可是,对轿车厂家来说,1月俩月不卖车,绷得住吗?

  降价不降价,恐怕还得听市场的。


所属专题:程远专栏

主编信箱

汽车论坛】【汽车聊天】【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将本页发送给朋友:(*EMAIL)
邮件题目: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 正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C)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